老舍|老舍《茶馆》中的“烂肉面”,曾火遍北京城,如今为何不再辉煌?


老舍|老舍《茶馆》中的“烂肉面”,曾火遍北京城,如今为何不再辉煌?
文章图片
老舍|老舍《茶馆》中的“烂肉面”,曾火遍北京城,如今为何不再辉煌?
文章图片
老舍|老舍《茶馆》中的“烂肉面”,曾火遍北京城,如今为何不再辉煌?
文章图片
老舍|老舍《茶馆》中的“烂肉面”,曾火遍北京城,如今为何不再辉煌?

前几天给大家介绍了清末民初年间 , 老北京的“二荤铺” , 这种开遍市井街巷的店铺 , 所招待的食客也都是中下阶级人士 , 如脚夫、装卸工、教书先生、账房先生等 。
菜谱也讲究一个“物美价廉” , 既能果腹饱食 , 还能带点油腥 , 让人吃的满足 , 也是老北京典型的“穷人乐”吃食 。
二荤铺这个称呼 , 也只是一个泛指 , 并不是单独说哪家店铺 , 一般形容“茶饭馆” 。
若一进店 , 看见房梁悬一“大铜搬壶” , 壶中烧着沸水 , 随用随取 , 那就得叫“大茶馆”了 , 层次比二荤铺更高几分 。
虽然略显文雅 , 但所售卖的吃食 , 也脱离不了“穷人乐”的范畴 。
所以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 , 大茶馆中的一种廉价饮食——烂肉面 。
所谓“烂” , 一是指将肉炖熟炖透 , 烂烂糊糊的 , 二是指下脚料肉 , 专门赶肉铺收摊时 , 买人家剩下的碎肉 。
猪肉、牛肉、羊肉、驴肉都有 , 再加上各类香辛料熬制成卤 , 浇在面条之上 , 便是一碗廉价又美味的“烂肉面” 。
就像是卤面一样 , 但卤都是提前做好的 , 大锅中沸水不停 , 面条下里面 , 不消一会儿就熟 , 从下面到出锅浇卤 , 也就2-3分钟的事儿 。
民间更是有着“管他驴或马 , 吃饱了烂肉面再打镲”的俗语 。
老舍先生的《茶馆》中 , 对此“烂肉面”有这么一段描写:

那年月 , 时常有打群架的 , 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 , 经调人东说西说 , 便都喝碗茶 , 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 , 价钱便宜 , 做起来快当) , 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
您瞧见没 , 三五十口子人 , “烂肉面”说做就做 , 还能供应的上 , 并且有“劝架”之效果 , 其做法简单 , 受众程度之高可见一斑 。
别看名字不雅观 , 但却能称得上是“粗食细做” , 早年间的老北京饭馆非常规矩 , 吃法也讲究 , 单是卤子就得分4种 。
浑卤:按照常规的方法加卤 , 也是默认的卤子 。
懒卤:不要卤汁 , 只要烂肉(剔骨肉) , 再来一碗炸酱伴着吃 。
清卤:不加淀粉 , 用酱油替代 。
扣卤:少要卤汁 , 多捞干的 , 口味比较清淡 。
单是点卤子这些名堂 , 就足以让人研究一阵了 。
其实除了大茶馆之外 , 包括二荤铺、街边棚子也有做烂肉面 , 只是荤腥不重 , 质量没那么精细罢了 , 当然价格也相对的便宜一些 。
所以在当时 , 路边摊的“烂肉面” , 就成了唱戏的、说书的艺人“捧自己”的法宝 。
为了防止在演出时没人捧场 , 丢了面子 , 他们常常以“请吃烂肉面”的名义 , 来聚集人气 , 活跃气氛 , 防止冷场的尴尬情况发生 。
能让这帮“假粉丝”安稳看戏 , 附和叫好 , “烂肉面”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终结 , 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 “烂肉面”这种不入流的吃食 , 也就顺理成章地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