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拉长产业链 村民得实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原题为_人民日报|拉长产业链 村民得实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一江渌水 , 千年瓷城 , 湖南株洲醴陵市因产业而兴 , 也因产业而强 。 2019年末 , 醴陵的县域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前50位 。 产业振兴路上 , 醴陵如何化经济发展的优势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实惠?
工农并重 , 城乡协同 , 这是醴陵给出的答案 。
以工助农 , 农民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800多台摩托车、数十辆小汽车 , 孙家湾镇醴陵陶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门口挤满了车 。 “所有车都是厂里员工的 。 ”公司人力部门负责人张腾军说 , 公司900多名员工基本来自周边乡村 。
“农闲时进厂 , 农忙时干点农活补贴家用 。 ”家住4公里外的泗汾村村民刘红梅和丈夫都在陶润公司上班 , 两人加起来每月收入六七千元 , “靠在家门口上班脱了贫 , 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 ”
产业兴则就业稳 。 过去 , 醴陵乡镇企业发达 , 陶瓷、花炮、服装、玻璃等产业基础较好 , 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出路 。
在醴陵经济开发区东富产业园内 , 30岁的东富镇北冲村村民王海林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 原本在长三角打工的他 , 如今在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 “离家几百米 , 走路上下班 。 ”说起生活的变化 , 王海林赞不绝口 , “在外面打工是挤宿舍 , 在家门口打工能住家里 , 生活品质提高了很多 。 ”
像王海林一样 , 园区里大部分是东富镇及邻近镇村的百姓 。 服务于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 , 东富产业园在设立之初 , 就充分考虑兼顾工业企业的集聚发展和对农村群众的辐射带动 。
奔小康的路上 , 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把工业基础放在离农民不远的地方 , 把农民培训为成熟的产业工人 , 醴陵找对了方法 。 “现在到园区来打工的 , 不但有东富镇和周边的村民 , 还有越来越多的江西‘老表’呢 。 ”王海林说 。
以工促农 , 农业走上集约经营之路
秋高气爽 , 风翻金浪 , 又到了收获的好时节 。 摘掉“贫困帽”的船湾镇增加滩村村民丁艳君望向田野 , 很是欢喜 。 2015年成立以来 , 丁艳君加入的醴陵市政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种粮面积一年比一年大 。 今年 , 1100多亩稻田全都种上了优质稻种 。
醴陵面积不大 , 却是湖南有名的种粮大县 。 近年来 ,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保持在100万亩以上 , 粮食年产量超10亿斤 , 2016年至2018年 , 更是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市)” 。
人口向工业集中 , 资源向产业聚集 , 粮食产量如何不降反升?
一方面 , 守住耕地红线 ,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另一方面 , 醴陵农业用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 农业产业机械化、科技化运作 , 渐成主流 。
“醴陵的农田流转率超过了70% , 流转面积从几十亩到上千亩不等 。 ”醴陵市粮油作物站站长丁秋凡告诉采访人员 , 集约化经营撑起了醴陵粮食生产的主体 。
动辄数百亩农田 , 如何耕种?工业企业发展在前 , 醴陵人不愁没有方向 。 “像工厂一样 , 机器代人 。 ”丁艳君说 , 以插秧为例 , 原来纯靠人工 , 一人一天一亩地 , 25亩地就得雇25个人;如今用大棚育秧、机器作业 , 同样的面积 , 6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 。
为提升粮食生产效能 , 近年来 , 醴陵实行“民生100”农机化项目 , 截至2019年底 , 已发展农机合作社161家 , 其中达到湖南省现代农机合作社标准的就有76家 , 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2.6% 。
不仅是水稻生产 , 在醴陵 , 农业处处向工业企业学生产方式、学组织和管理形式 , 集约化程度、科技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 在茶山镇转步口村 , 天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000多亩蔬果基地里 , 瓜果长势喜人 。 上百个控光、控温、控湿的大棚 , 为农作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 宛如一个个标准化生产车间 。 “现在才晓得菜要这样种 。 ”67岁的工人黎国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