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54年如一日,95岁老人家中升国旗……

:原题为_周到|54年如一日,95岁老人家中升国旗……。
要找到顾德明的家很容易——那幢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老宅就是 。 除了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 , 迎着太阳升起国旗 , 伴着夕阳降下国旗 , 是今年已经95岁的顾德明雷打不动的功课 , 至今已经整整54年 。 对他而言 , 出生在旧社会、生长在新中国 , 没什么能比五星红旗更令他珍视并倍感自豪的了 。
一根长约15米的毛竹被固定在宅墙上 , 直指二楼屋顶 , 两段绿色的尼龙绳被固定在了离地一米多高的支撑物上 , 所有这些 , 就是顾德明一手打造的“升旗台” 。 每天清晨 , 他都会取出细心叠放好的国旗 , 将一根细细的竹竿穿过自己缝制在国旗上的“小机关” , 而后将尼龙绳绑在竹竿的两头 , 调整国旗的角度 , 将国旗徐徐升起 。
“看着国旗慢慢升到顶 , 我开心啊 。 ”老人讲一口地道的本地话 , 虽然已经95岁高龄 , 但思路清晰 , 除了右耳有点背、牙口不太好 , 什么慢性病都没有 。
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 , 一升还是54年这么久?
“旧社会连口饭都吃不着 , 新中国日子是越过越甜 , ”没读过什么书的顾德明并不善言辞 , 言语里多表达的是对国家与政府的感激 。 顾家家贫 , 顾德明兄弟姊妹共5人 ,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 即便天天帮父母下地干活 , 家里依然一贫如洗 。
顾德明还记得1937年 , 淞沪会战爆发 , 自己年仅11岁 , 因为地理位置偏远 , 老宅附近突然涌入了不少从市区逃来的市民 。 那种惊恐、绝望的表情他这一辈子都不能忘……
贫穷、动荡的日子里 , 时光定格在了1949年 。 那一年的5月27日 , 上海解放 。 一张解放军为不打扰市民在街上和衣休息的照片曾经感动了无数人 。 其中 , 也有23岁的顾德明 。
拿出一张泛黄的“号外” , 描摹得正是当时解放军进城、市民夹道欢迎的情景 。 “当时村里各项设施还很落后 , 我也忘了是从哪里拿到这张纸的 , 但一直都保存着 , 因为新中国真的让我们农民翻了身” 。
日子渐渐好起来 , 顾德明和老伴施清正生了四儿两女 , 虽然日子并不富裕 , 但比起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 那感觉日子有奔头 。 1966年的一天 , 顾德明在修剪一块小红布 , 修着修着便想着能不能自己缝制一面国旗呢?
没想到 , 这偶然的念头 , 让他将升国旗这件事坚持了整整54年 。
“那时候我还不到10岁 , 也不知道爸爸在干嘛 。 ”63岁的顾福中是老人最小的儿子 , 也是这些年始终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孩子 。
“老爸条件不好的呀 , 为了买国旗 , 先是少抽烟少喝酒 , 后来是戒烟戒酒 。 ”提起老人的坚持 , 顾福中是打心底佩服的 。 籼米1毛钱一斤的时候 , 国旗44元一面 , 顾德明宁愿从牙齿缝里节省 , 也要买质量好的国旗 。 这几十年下来 , 积攒了几百面的国旗 。 但遗憾的是 , 2015年老宅拆迁时 , 被不慎落在了老宅中 , 等想起来再去找 , 已经找不到了 。 “还好最近这些年的10多面国旗放在了另外一个包裹里 , 被完整地带到了现在的住处 。 ” 顾德明指挥着儿子 , 让他将墙上的包裹给拿下来 。
眼前的国旗颜色深浅不一 , 有些黄色的星星已经褪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 , 但无论有多少岁月的痕迹 , 所有的国旗都被顾德明折叠得整整齐齐 , 过段时间就要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
“老爸吃了很多苦 , 他总说红旗是用鲜血换来的 , 一定要格外珍惜 , 所以他要一直升下去 。 ”自从嫁入顾家 , 庾建玲一直和丈夫顾福中两人尽心照顾二老 。
说起来 , 顾家目前的住处是临时租住的 , 原本老宅所在的川沙新镇七星村遇上拆迁 , 2015年2月1日 , 一家人才搬到了目前租住的六吉村 。 还来不及好好安顿 , 顾德明就惦记起了自己的升旗杆 。
要知道 , 那可是一根15米长的毛竹 , 原本在七星村坏了换、坏了换 , 从来没有操心过运输的事情 。 这次可让一家人犯了难 , 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运输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