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的视角|俄称:苏联研制“诺维乔克”毒剂是美逼出来的,纳瓦利内事件追踪

曾参与研制“诺维乔克”神经毒剂的前苏联军用毒剂研究所研究员列昂尼德?林克9月25日在接受俄卫星通讯社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苏联决定研制“诺维乔克”毒剂 , 完全是美国逼出来的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 美军已装备了二元化学武器 , 而苏联只有一元化武 , 在安全性和制造技术上已全面落后 。 为了迎头赶上 , 苏联政治局决定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
王小平的视角|俄称:苏联研制“诺维乔克”毒剂是美逼出来的,纳瓦利内事件追踪
文章图片
所谓的二元化学武器是针对一元化学武器而言的 , 它不是像一元化学武器那样直接将单一有毒物质装填在弹体内 , 而是将两种无毒或微毒的不同物质分置于两个相互隔离的容器或内室中 , 炮弹在飞行过程中隔离仓破裂或被炸开 , 两种不同的制毒物质通过弹体在空中的旋转混合搅拌 , 迅速发生化学反应 , 在10秒内生成毒剂 , 砸向目标 , 造成大范围杀伤效果 。
王小平的视角|俄称:苏联研制“诺维乔克”毒剂是美逼出来的,纳瓦利内事件追踪
文章图片
【王小平的视角|俄称:苏联研制“诺维乔克”毒剂是美逼出来的,纳瓦利内事件追踪】二元化武相对于一元化武而言 , 除了更高效安全外 , 在生产、储存和运输方面也很方便 。 既解决了毒剂容易分解变质的问题 , 还能防止弹药渗漏破坏毒剂的稳定性 , 影响杀伤效果 。 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 , 比如二元配方生产的毒剂需要10秒钟反应时间 , 那些射程近的武器无法挂载 。 同时 , 无法确保两种不同物质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 导致其杀伤效率只有同类一元化武的70-80% 。 另外 , 二元配方合成的毒剂多数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 降低了杀伤的隐蔽性 。
王小平的视角|俄称:苏联研制“诺维乔克”毒剂是美逼出来的,纳瓦利内事件追踪
文章图片
最早研制出投送型化武的是二战时的德国 。 纳粹政府花费巨资研制出飞航式导弹后 , 对英国伦敦进行了轰炸 。 评估发现 , 导弹毁伤效果并不理想 。 德军决定增加弹头威力 , 随即展开了核弹头和化武弹头的研制 。 有一位名叫朗斯的化学家从南美哥伦比亚森林里一种气步甲虫身上得到启示 , 承接了德军化武弹头的研制工作 。 这种甲虫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 , 能发射液体“炮弹” 。
王小平的视角|俄称:苏联研制“诺维乔克”毒剂是美逼出来的,纳瓦利内事件追踪
文章图片
这种液体“炮弹”带有剧毒 , 当它遇到敌害时会将毒液喷射向对方 , 而且伴有轻微的射击声 , 以迷惑、刺激和惊吓敌害 。 如果皮肤不小心粘上这些液体 , 会产生明显的灼烧感 。 针对这一奇特现象 , 科学家将其解剖后发现 。 小甲虫骨里有3个小室 , 一个室里储存苯二醋溶液 , 另一个室里储存过氧化氢 。 这两个室里的液体如果单独喷射出来是不起作用的 。 当两室的液体进入第三个室后 , 它们与那里的催化剂有机酶混合发生化学反应 , 瞬间就会变成温度高达100℃的毒液 , 并迅速射喷出来 。
王小平的视角|俄称:苏联研制“诺维乔克”毒剂是美逼出来的,纳瓦利内事件追踪
文章图片
朗斯根据这一原理成功研制出二元化学武器 。 可喜的是 , 还没等到武器列装 , 苏军已攻陷了柏林 , 德国灭亡了 。 德国的核武和化武专家悉数逃往美国 , 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奠定了基础 。 美国臭名昭著的沙林毒气弹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取得成功的 , M687型155毫米二元沙林榴弹全重46千克 , 二元组分为二氟甲膦酸及异丙醇 , 1987年12月投产后随即借萨达姆之手应用于两伊战争 , 给伊朗和伊拉克人民造成巨大伤害 。
王小平的视角|俄称:苏联研制“诺维乔克”毒剂是美逼出来的,纳瓦利内事件追踪
文章图片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 , 美国已相继研制成功10多种二元神经化学弹药 。 苏联为此展开了“诺维乔克”神经毒剂的研究 , 两年后取得了成功 。 苏联解体后 , 俄罗斯全面销毁了该毒剂 , 在乌克兰的制毒工厂也被拆除 , 相关技术资料、人员和设备也被转移至美欧 。 基于化武的巨大危害 , 1997年4月29日 , 联合国通过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这意味着人类将致力于建立一个没有化武的世界 。 令人遗憾的是 , 俄前特工斯克里帕尔和他的女儿以及纳瓦利内中毒事件 , 给这一美好前景造成了阴影 。 新的“诺维乔克”类毒剂来自哪里 , 值得深入追究 , 人类不能毁在这些恶魔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