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不是名导,都不配上北京电影学院了吗?


文牧野|不是名导,都不配上北京电影学院了吗?
文章图片
文牧野|不是名导,都不配上北京电影学院了吗?
文章图片
文牧野|不是名导,都不配上北京电影学院了吗?
文章图片
文牧野|不是名导,都不配上北京电影学院了吗?
文章图片
文牧野|不是名导,都不配上北京电影学院了吗?
文章图片

无意间刷到考研的帖子 , 看到中传的编导专业、北电的导演系 , 需要在复试时交作品集 , 甚至要求现场拍摄作品 , 我惊了!
考研已经内卷到必须当场拍电影了吗?
(北电跨专业的同学复试条件)
现场交作品绝非易事 , 如果没有丰富的拍摄剪辑经验和专业的理念 , 一不小心就会垮掉;
对考研党来说 , 已经进到复试阶段的失足 , 才是真正的千古恨 。
当然 , 这也证明了研究生这个高等门槛对能力的要求 , 尤其是对北电、中传这些名校来讲 , 没点东西是永远水不进来的 。
就算是拍了第一部处女作《我不是药神》就爆火、收获30亿票房的导演文牧野 , 当年也连续考了3年才进北电 。
1
fly to the moon
飞驰成长
进北电之前 , 他凭着自己的喜欢和热爱 , 已经拍了《石头》、《金兰桂芹》等故事短片 , 从那时起文牧野就走上了拍片拿奖的“坦途” 。
在北漂三年终于考进北电后的第一部作品《BATTLE》 , 短短11分钟的短片 , 更是让他拿下了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特别奖和FIRST青年电影展拍片季优秀影片奖 。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复杂语境下边缘人物的身份认同问题 。
在北京以当服务员为生的维吾尔族小伙 , 因为喜欢嘻哈音乐便纹了身 , 但纹身被来看望他父亲看到大吵了一架;
父亲是保守的穆斯林 , 严格信奉伊斯兰教 。 在他眼里 , 儿子的做法亵渎了神灵 , 会让他们全家下地狱 。
被双重矛盾夹击的他选择自我“阉割” , 洗掉了背上的纹身 。
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和父亲的妥协 , 但是洗纹身的伤疤却深深烙在了他的身上 。
影片采用了倒叙、插叙的方式 , 以主人公洗纹身在先 , 而后是父亲大老远来看他因为纹身发生矛盾的情节 。
首尾呼应的同时 , 增加了悬念与冲击 , 让观众在知晓结果的同时 , 更能够去体会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
全片采用手持镜头 , 增加了影片的现实感 , 也把人物的不安和外部环境相联系起来 。
这是文牧野第一次尝试现实环境取景下的手持晃动摄影与快速剪辑;
短片探讨了自由、信仰以及个体挣扎 , 在技术和主题上都比前两部作品更有锐气 。
在色彩运用方面 , 文牧野导演大胆采用了蓝色和红色 , 寓意不言而喻 。
在父亲与儿子的争执中背后的门是蓝色 , 而在他的活动空间中又会加入红色的物件;镜头中警察的脸上也有交替的红蓝灯光呼应主题;
以此产生强烈的对比和色彩冲突 , 表现人物间因为信仰和纹身而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
《battle》虽然只有11分钟 , 但是短片中的情节触动了观众的心 , 故事冲突感强烈 , 导演心思细腻 , 每个镜头的剪辑都捕捉到人物的情绪和细节 。
通过镜头、画面、色彩勾勒了一个边缘人物身份认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社会背景 , 让观众对人物产生深深的共情 。
也正是因为这个短片 , 文牧野和徐峥结缘 。 徐峥作为颁奖嘉宾给文牧野颁发了FIRST评委会特别奖 , 当时他还说“文牧野早该拍长片了” 。
这也给后来文牧野做导演、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奠定了基础 。
2
fly to the moon
飞驰成长
从拍短片到拍长片 , 每一部作品文牧野都拿出十足的精力认真准备 。
正是因为不断积累经验 , 才让他的导演能力、对镜头的把控能力、以及对转场、色调、人物的安排变得愈发专业;
而后在拍摄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我不是药神》才能斩获30亿票房 , 豆瓣评分高达9.0分 , 这甚至是很多导演努力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
同样是拍片 , 为什么差距会如此之大呢?
每个人对镜头的把控能力是不同的 , 就算拍摄同一主题也会因为后期的剪辑带给观众不同的观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