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魔鱂的来历 , 目前也还没有一个定论 , 但是有几种猜测:一些人认为它是史前的印第安人在生活的过程中带过来的;一些观点则觉得它们是鸟类捕猎了带鱼卵的鱼之后遗落在这里 , 鱼卵就在洞穴中孵化了;还有一些人觉得这些鱼是在地质变化中和其他种群分散了 。
但不管怎么说 , 我们可以确定这种鱼在魔鬼洞中这个不到十平方的水池中生活了五万年 , 并且已经和其他的鱼类产生了生理上的区别 , 当人们发现的时候 , 这些生活在沙漠里的鱼仅有200条 。
魔鱂的生活
尽管在这些鱼是生活在一片洞穴中的水塘里 , 但是并不代表不会受到当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 。 由于这里长期炎热干旱 , 水温基本上都保持在30度左右 , 其他的鱼类早就因为太热而难以忍受 , 但是魔鱂却坚持了下来 , 没有被环境打败 。
除了炎热以外 , 干旱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 降雨量极少的死亡谷地区几乎无法给魔鬼洞补充水分 , 而且还在不断地蒸发 。 根据人们的研究 , 魔鬼洞里的池子因为有地下水的渗入 , 才没有在漫长的时间里彻底干涸 。
魔鱂的体型很小 , 最大的也不超过十厘米 , 主要以洞穴中的微生物为食 , 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链 。 魔鬼洞里的水因为长期浸泡着富含矿物质的岩壁 , 其含盐量是一般海水的四倍 , 也就是说魔鱂去到外面的水域反而很难生存下去 。
【遗骸|干旱炎热无法打败它,它们是鱼却生活在沙漠中,如今危机重重】因此 , 研究者们决定就地保护 , 在魔鬼洞中建立魔鱂的保护区 。 研究者们的设想是美好的 , 但是受到了保护的魔鱂却依旧越来越少了 ,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 , 这种熬过了5万年炎热和干旱的生物 , 完全是因为人类的缘故才面临着重重危机 。
人类给魔鱂的影响
人类给这种古老鱼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 我们先来说说直接影响 , 其实就是人类在附近建设起了城市、工厂和大大小小的聚居地 , 这些地方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水 , 而当地又非常干旱 。
因此人们就拼命开采和抽取地下水 , 导致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 。 于是魔鬼洞里的水池能够获得的地下水也逐渐减少 , 池水逐年递减 , 自然导致魔鱂的数量也不断下降了 。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原因 , 在发现了魔鬼洞和其中奇特的“沙漠鱼”之后 , 很多探险者、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 , 污染了这里原本纯净的环境 , 这也导致了这种脆弱的小体型鱼类减少 。 这里甚至还发生过几个醉汉越过警戒线跳进池水游泳的事件 , 可见对于魔鱂的生活环境影响有多大 。
在几重原因的影响下 , 这种原本还有200条的沙漠鱼类已经只剩38条 , 完全已经在灭绝的边缘 , 需要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 。 希望在人们更加认真的保护之下 , 它们能够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繁衍生息 。
生物灭绝的危机
其实 , 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生物又何止是魔鱂一种呢 , 野生生物种群的减少和灭绝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 在这方面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 据统计 , 目前濒危的野生脊椎动物已经达到了100多种 , 其他各种近危、易危、极危物种更是数不胜数 。
如果我们再这样继续影响和放任下去 , 这些生物在未来很有可能会完全消失在地球上 。 虽然其中的一些生物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而消失的 , 但是大部分完全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灭绝 。
人类的发展壮大侵占了大量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 导致种群数量一再被压缩 , 繁衍也无法正常进行 。 同时 , 人们还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断捕杀这些野生动物 , 比如藏羚羊、渡渡鸟等动物就是因为人类的捕杀而变得极少甚至最后灭绝 。
因此要想保护野生动物 , 我们必须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 才能够让这些动物的生命安全受到保护 。 同时 , 在有必要的时候也需要进行一些人工干预 , 比如大熊猫就经过了漫长的人工繁育和野化 , 野外种群的数量在近年来才逐渐回升 。
结语
地球当然是人类的家园 , 但是却不仅仅是人类的家园 , 它同样也属于千千万万其他的生物 。 这些生物同样地球生态链不可或缺的一环 , 我们不是“造物主” , 不是“主宰者” , 没有资格去完全消灭一种生物 , 让它们不复存在 。
正是因为地球上的一切都有着普遍的联系 , 所以我们在伤害大自然的时候 , 其实也是在伤害我们自己的种群 。 “覆巢之下无完卵” , 难道人类能够却轻轻松松地在一颗支离破碎的星球上继续生活下去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
- 遗骸|黑猩猩与人类长大,科学家却发现一个可怕现象,看到最后网友落泪
- 喜马拉雅山|可怕!在喜马拉雅山湖底看到数百具遗骸,这些是什么人?
- 遗骸|全球第一深洞穴,深度达2212米,探险队在下方发现了人类遗骸?
- 干旱|着陆火星计划失败后,欧航局想与祝融号展开技术交流,中国答应了
- 干旱|冰岛开打全球首个岩浆井
- |人类生存面临威胁,多个“气候临界点”已经逼近,地球或将“永久炎热”!
- 化石|小人国真的存在吗?科学家发现遗骸,高度才12厘米
- 干旱|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怎么会颁给了“气象学家”?|科学小馆儿
- 干旱|未来不可预知,珍惜当下的每一天,2021年大事录
- 干旱|沙漠里长出头大西瓜,就算脱水也不要吃,可能会要了你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