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光明时评:SCI论文撤稿居世界首位,缘因公开惩罚机制不足

作者:任孟山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报告 , 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 , 与居首位的美国旗鼓相当 。 但是 , 中国SCI论文撤稿数量却远高于美国 。
论文|光明时评:SCI论文撤稿居世界首位,缘因公开惩罚机制不足
文章插图
根据统计 , 2020年1月至7月30日 , 世界各国撤稿论文总计1143篇 , 其中 , 中国388篇 , 高达34% 。 2012年至2020年7月 , 8年期间中国学者被撤稿论文2938篇 , 平均每年撤稿325篇 。
撤稿观察网站标注的撤稿原因多达82种 , 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出版机构调查”“同行评审虚假”“文章重复”“抄袭”“数据错误”和“图片重复” 。 近三年中国SCI论文共有1397篇被撤稿 , 其中因为剽窃所致的撤稿有547篇(39%) , 由错误所致的撤稿有330篇(24%) 。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原因之外 , 因为伪造同行评议和作者署名问题导致的撤稿分别是116(8%)和84篇(6%) 。
这四个原因中 , “错误”或许是客观问题 , “作者署名问题”不太容易辨别 , 但“剽窃”和“伪造同行评议”都是主观性质的 , 是故意为之 , 是专门作为 , 都是很恶劣的行为 , 两者相加 , 占到撤稿原因的47% 。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 , SCI论文成为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的核心指标 , 是科研人员敢于铤而走险的原动力 。 对此 , 国家已经在各个层面加以改进 , 今年2月 ,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 要求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 , 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 。 同样在2月 ,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订并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 矫正在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 , 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的不良导向 。
【论文|光明时评:SCI论文撤稿居世界首位,缘因公开惩罚机制不足】这当然不是说论文不重要 , 它依然非常重要 , 论文是国际学术界的硬通货 , 可以非常直观地证明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 , 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 , 我国如此巨量的撤稿 , 是对国家科研声誉的损害 , 这些失去基本学术诚信的少数人的恶劣行为 , 让那些恪守学术诚信的科研人员躺枪 , 跟其一起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甚至蔑视 。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
以现有的机制来看 , 对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 并不是没有惩罚措施 , 不管是科研院所 , 还是各个高校 , 都有相应的办法和规定 。 问题在于 , 这种惩罚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非公开的 , 都是内部处理 , 个别被社会知晓的 , 往往都是发酵成为网络舆情事件或者被外部公开举报的 , 是不得不公开的行为 。 在惩罚几乎是各单位秘密、连学术共同体都不能获知的情况下 , 惩罚机制的实际效用和威慑功能都大打折扣 。
在这个意义上讲 , 公开惩罚才能成为杀手锏 。 通过公开 , 一方面能够有社会监督 ,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 可以让学术共同体成员都能知晓 , 大幅度增加其失信成本 。 以理性主义的正常逻辑推断 , 凡铤而走险者 , 必然认真评估过冒险行为的成果收益与受罚成本 , 成果收益越大 , 受罚成本越小 , 自然越是敢于冒险 。
公开并不止一种形式 , 也可以建立科研院所和各个高校之间的惩罚信息共享机制 , 就像最高检、教育部和公安部最近联合发布的意见 , 建立教职工入职查询制度 ,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不得录用有性侵前科者 。 与此相比 , 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 虽然性质上不一样 , 但可做借鉴的是 , 应该建立一套惩罚信息公共机制 , 让其学术污点不至于换个地方洗白 , 或者不了了之 , 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 毕竟 , 这么大的撤稿数量 , 对整个国家的学术而言 , 有百害而无一利 , 既然如此 , 当然不能听之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