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地生四金 盘活绿资产

从安徽省桐城市中心出发 , 驱车10公里 , 进入一片连绵青山 , 便来到了黄甲镇 。
黄甲镇是纯山区镇 , 森林覆盖率超90% 。 远远看去 , 蜿蜒的山路似与碧云相齐 。 一块大石上刻着“让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的字样 , 引起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的注意 。
在文都白茶观光园里 , 一排排整齐的茶树间 , 茶农穿梭其中修剪枝叶、除草施肥 。 “我们这里是‘一地生四金’ 。 ”黄甲镇党委书记潘东香介绍 , 村民将林地入股流转 , 村集体用固定资产投资入股 。 村民不但能拿到股金和现金分红 , 还能在白茶基地领到租金和每月务工薪金 。 这样的“一地生四金” , 改变了过去土地细碎、产销脱节等发展瓶颈 , “产业+就业”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 , 如今镇里8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 。
在乡间小路上 , 24岁的汤涛指着山顶隐隐几间农房告诉采访人员 , 那是他家废弃的老宅 , 连自来水都不通 。 如今 , 父母已在大路边建起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 , 俩人都在白茶基地工作 。 “我过去在上海打工 , 随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 现在已回乡在桐城市民营经济开发区工作 , 每年全家收入超10万元 。 ”
过去 , 一些贫困户去山里挖野映山红、兰花去卖 , 破坏了植被山体 。 后来 , 镇上明文禁止采挖 , 并为大家搭建就业平台 , 建起了扶贫车间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地生四金 盘活绿资产】在石窑村来料加工扶贫车间里 , 8位员工正忙着缝制被套、枕套 。 员工王倩告诉采访人员 , 她特别喜欢这种家门口的岗位 , 能在工作之余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小孩 。
在三新村 , 12个现代化香菇种植大棚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 驻村干部请来技术指导老师 , 为村民做技术培训后将大棚出租给农户管理 。 “小小香菇 , 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 带动12户贫困户就业 , 户均增收1万元 。 ”黄甲镇三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倪行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 村里发展特色农业 , 并打造三新村香菇品牌 , 注册国家“桔梗地标”正在受理中 。
盘活“青山” , 创新“卖绿” , 黄甲镇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 , 引来桐城市双创白茶基地、安徽美尔马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浙江芳羽茶业公司等龙头企业 , 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高端民宿等 。 镇政府引导农民以林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到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中 , 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方式 , 最大限度释放绿色资产潜能 。
产业不断发展 , 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多 , 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 潘东香深有体会地说:“绿水青山成了村民幸福靠山 , 我想这也是乡村振兴的秘诀吧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祝惠春 白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