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钞屋|豆瓣9.5,网飞牛剧,季季封神!( 二 )


为了避免事后泄密 , 教授规定成员之间不准有私下关系 , 也不准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 , 均以城市名作代号 。
柏林是珠宝大盗 , 深沉有韬略 , 他优雅如绅士又狡诈似豺狼 , 是场内的行动指挥 。
东京是银行劫匪 , 敢打敢冲酷爱冒险 , 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俱佳 , 是团队前锋 。
里约是黑客出身 , 最年轻也最有活力 , 负责电子技术相关 , 与东京相识之后双双陷入热恋 。
内罗比是伪钞专家 , 负责印刷钱币的工作 , 计划印刷24亿欧元 。
莫斯科和丹佛是一对父子 , 负责电焊、挖地道等工作 。
奥斯陆和赫尔辛基是一对身材壮硕的胖大叔 , 雇佣兵出身 , 负责火力输出 。
很明显 , 个性-城市-所在地的文化特色是一条延伸的脉络 , 在这个团队里 , 我们能看到西班牙的风情格调 , 德国的智慧范儿 , 北欧的硬朗 , 拉美与非洲的热情奔放 , 整个团队就是一幅欧洲文化风情图鉴 。
这种自由奔放的特色注定与寻常的暴力犯罪有所不同 , 并且作为首脑的教授希望这是一次不会流血的行动 , 他用匠人般的智慧把每处细节都推算到极致 , 将抢劫行动变成一门艺术 。
2戏剧架构—警察、劫匪、人质三方势力的动态平衡 。
《纸钞屋》的故事架构就像一处大型的舞台剧 , 印钞厂与警方临时指挥部就是聚光灯下的两处舞台 , 警察、劫匪、人质三方势力轮番登场 。
劫匪方需要争取时间印钞票 , 所以从开始就释放出友好姿态 , 以人质安危为诱饵 , 以大众舆论做手段施展拖延术 , 防止警方强攻 , 逼其“智取” 。
警方的力量虽处于绝对优势 , 奈何投鼠忌器 , 尤其是人质里还有英国大使的女儿 , 处理不当会引发舆论危机和外交风波 , 这让警方一度很被动 。
人质方处在警察与劫匪中间 , 拖延的时间越长就越躁动 。 以印钞厂经理-阿图罗为例 , 这位渣男虽是个腹黑小人但脑子好使 , 行动力也够强 , 在场内极尽破坏之能事 , 让劫匪方多次处在失控边缘 。
作为首脑的教授 , 在场外频频以路人的姿态接触警方的谈判专家 , 以此套取信息帮团队修补漏洞 。
三方势力在有限的空间里激烈交锋 , 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 故事的戏剧张力可想而知 。
教授的长处是像机器一般急速思考、严密计算 , 在斗智环节处处赢得先机 , 但他算不准意外 , 而感情就是最大的意外 。
由感情引发的意外贯穿剧情始终 , 引发了一系列变量 。
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极端情境下 , 似乎荷尔蒙与肾上腺素同时蓬勃了起来 , 人内心最柔然的部分也卸掉了伪装 , 劫匪、人质甚至警察都不可控制地情感爆发 。
感情引发的意外破坏了计划 , 感情带来的力量又挽救了计划 。
在《纸钞屋》独特的故事氛围里 , 这些情感戏竟毫无违和感 , 反而显得格外动人 , 与故事内涵高度契合 。
“印钞厂大劫案”奠定了《纸钞屋》的基调 , 随之而来的“90吨黄金大劫案”才真正彰显《纸钞屋》的精神内涵 。
二:90吨黄金大劫案-《纸钞屋》的精神主旨 。
《纸钞屋》第三季算是过渡性剧集 , 这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观众的代入感:劫匪团在第一次得手后 , 已经拥有花不完的钱 , 为什么还要冒险再来一次 。
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系列的主旨 。
剧作给出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营救同伴-里约因为一次“爱的通电” , 被国家情报局抓获 。 东京向教授救助 , 由教授召回团队并推动第二次抢劫 。
但随着剧情的开展 , 导致行动的深层原因逐渐浮现出来 , 我们先来看一下教授的家族史 。
教授的祖父是二战时巴尔干地区的游击队成员 , 为抗击法西斯而牺牲 。 教授的父亲是银行劫匪 , 为筹集家人的医疗费而牺牲 。
教授花20年时间筹划印钞厂大劫案就是为了纪念父亲 。 而银行金库大劫案原本是教授的哥哥-柏林筹划的 , 他在上次行动中壮烈牺牲 , 教授一直想为他复仇 。
教授身上有“反抗传统”与“社会边缘人”的双重属性 , 他为抢劫团队赋予了某种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 使得抢劫权贵/资本家的行动与反抗法西斯一样 , 自带正义性 , 都是在为自由而战 。
教授团队的成员 , 都是被正统社会秩序排挤的边缘人 , 他们身上即拥有“罗宾汉式的侠盗主义”-劫富济贫 , 将权贵/资本家的钱直接撒给民众 , 还拥有“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渴望与警方/体制来一场公平的较量 , 希望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赢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