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最美奋斗者】治沙富民的“红柳

“只要接到有人请他指点技术的电话 , 不管在哪儿 , 他都立即出发 。 ”9月20日 , 刘铭庭的儿子刘军告诉采访人员 , 在他眼里 , 父亲脑子里似乎只有红柳、大芸 , 装不下别的 。

如今 , 刘铭庭的红柳、大芸已走出新疆 , 逐渐推广至甘肃、内蒙古等地 , 并从沙漠走向黄河入海口 , 开始治理海边盐碱化严重的土地 。 2017年 , 他成为山东省昌邑市特聘专家 , 致力于研究红柳海岸种植技术 。

自从和红柳结缘 , 刘铭庭就再也没停下来 。

扎根荒漠62年 , 被称为“刘红柳”

刘铭庭 , 因为研究、推广种植红柳而出名 , 业内都称他为“刘红柳” 。

提到红柳 , 这位86岁的老人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 在他家里 , 几乎每面墙上都挂着红柳的照片 , 这些是他一生最珍贵的财富 。

1957年 , 刘铭庭从兰州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新疆工作 , 之后被分配到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从事沙漠植物研究 。 两年后 , 他参加了中科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科学考察队 , 进入荒漠寻找优良固沙植物 。 在这里 , 他和红柳结了缘 。

“枝条比较细 , 很硬、很干 , 最主要是叶子与众不同 。 ”刘铭庭边说边指着照片向采访人员介绍 , 这种植物被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 , 也叫红柳 , 与胡杨、梭梭齐名 , 并称中国三大荒漠林树种 。 此后刘铭庭又相继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等5个新种 , 成为中国柽柳家庭1/4树种的发现人和定名人 。

“发现新种仅仅是一个开端 , 接下来如何大面积推广种植才是关键 。 ”刘铭庭说 。 此后 , 他开始潜心研究红柳的育苗和造林 。 经反复试验 , 他将红柳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 , 扦插育苗的亩产苗量也达到了12万株 。

随后 , 刘铭庭又发明了用洪水冲刷引种红柳和其他固沙植物的方法并在全疆推广 , 扩繁红柳数百万亩 , 在沙漠边缘筑起了绿色屏障 。 他本人先后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级奖28项 , 其中联合国荒漠化治理奖3项 。

科研成果好不好 , 百姓说了算

最初推广种植红柳仅仅是为了防沙治沙 , 后来治沙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 但沙区群众的困难生活刘铭庭看在眼里 。 “我想跳出治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怪圈 , 为群众找到致富出路 。 ”刘铭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