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与长江、黄河齐名,为何现在却消失不见了( 二 )


后来白居易经过济水时 , 也是对济水赞赏不已 , 称济水为“清济“ 。 还赋诗词一首 , 颂扬济水 , 名为《题济水》 。
“惟独是清济 , 万古同悠悠” 。 白居易借景抒情 , 以物比人 , 寓情于景 , 想要表达的也是堂正做人 , 出污泥而不染的人生信念 。
济水的命运 , 在宋朝之后变得更加狭小 , 加上周边许多支流纷纷干涸堵塞 , 济水很快便成为一条小河流 。 而济水的邻居黄河 , 一直在不断地的改道 , 并且不断地占用各个大河的河道 。
中国历史 , 南至淮河 , 北至海河 , 都当过黄河的出海口 。 “性情暴躁”的黄河 , 曾给两岸的百姓带了惨重的损失 , 这也是历朝历代政府的一个负担 。
“黄患” , 在历朝历代都是必须重视和治理的问题 。 在黄河的影响下 , 济水一直算是苟延残喘的生存着 , 但一切也有结束的时候 。
根据历史 , 在1855年 , 黄河流域下了持续十八天的大雨 , 雨水汇聚成了一次罕见的大水 。 由于黄河在淮河下流堆积的流沙太多 , 这次黄河再次改道了 , 调头北上 , 而济水的河道 , 终于再次被黄河占用 。
黄河继在宋朝夺淮入海后 , 再次夺济入海 。 所以今天的山东境内的黄河水道 , 大部分都是前济水的河道 。
至此 , 济水这个古老的名字 , 从此在中国版图上被抹去 , 被抹去的 , 还有那些关于济水的故事和传说 。
济水的消失 , 不仅是文化的消失 , 对于当时济水两岸的老百姓来说 , 这无疑又是大灾难 。
要知道 , 历史上黄河每一次改道 , 都对中原百姓造成一次大劫难 。 比如在1855年的夺济入海 , 仅在山东地区就造成数百万人受灾 , 在当年造成了一大批灾民涌入大江两岸 。
河水过去后 , 这些经过黄水浸泡过的土地 , 形成大面积的河滩和洼地 , 非常有利蝗虫的繁殖和生长 。 因此造成的蝗灾 , 也是十分严重 。 所以黄河灾一过 , 百姓又要受害三年 。
但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 , 而人祸往往更甚天灾 。
当时清朝政府是内忧外患 , 内部太平军已经攻入南京 , 外国殖民者也都在蠢蠢欲动 。
1855年 , 黄河决口 , 当时河水犹如猛兽出笼 , 浩瀚奔腾 , 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里不等 。 河水冲击之处 , 一片汪洋 , 远近村落 , 半露树梢屋脊 。
而当时的清政府竟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 , 对于济水两岸因黄河受灾的灾民 , 完全不管不顾 , 这无疑扩大了这场灾难的受灾面积 。 这种不作为 , 也让当时许多受灾的老百姓纷纷出逃 。
后来 , 这些老百姓很多人加入了太平军和捻军 。 太平军和捻军起义持续了十几年 , 几乎完全牵制了清政府所倚重的八旗和绿营 。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 , 最终不得不依赖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团练 。
至此 , 清朝的统治基石已经不稳 , 对南方各省的控制也基本不在 。 南方地区基本到了地方团练的手里 。 所以李鸿章在清朝后期不断地得势 , 其实也是清政府的无奈之举 。
当然 , 这也是清政府前期不作为 , 导致的结果 。
首先 , 黄河决口时 , 清政府并没有派专人处理 , 而且也没有及时的拿出补救措施 。
其次 , 当时清政府投入太少 , 国库空虚 , 经费短缺 。
最后 , 就是清政府的不重视 , 不作为 。 当时在清政府的眼里 , 就是先尽快平乱 , 其他一概再说 。
综合来说 , 济水消失的本质 , 其实就是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 所以爱护生态环境 , 人人有责 。
同时 , 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 坚持科学调度和决策 , 防范于未然 , 让历史不再重蹈覆辙 。
参考资料:《新唐书》《再续行水金鉴》
【许敬宗|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与长江、黄河齐名,为何现在却消失不见了】图片源于网络 , 若有侵权 , 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