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十二年|中学和西学冲突的历史
文章图片
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 , 有先天成分不同的原因 , 但主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
【读史十二年|中学和西学冲突的历史】我们说两个民族的文化不同 , 这个不同是先天的不同还是后天的不同?是先天的不同吗?
清朝末年这个观点就流行了 , 讲中学和西学 , 讲中国的学术和西方的学术 , 好像中学和西学先天就不一样 , 好像中学天生就走的是这条路 , 西学天生就走的是那条路 。
但我想个人之间不同的原因 , 很可能是先天的成分也有 , 后天的成分也有 , 但重要是后天的成分在起作用 。 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很可能也是这样:有先天的成分在里面 , 但主要的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 。
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学和西学冲撞的历史 。
在鸦片战争以前 , 中国还自高自大 , 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 , 鸦片战争一仗就打败了 。 为什么吃败仗?这就促使一部分思想敏锐的知识分子来寻找原因 。 他们的答案很简单 , 就是认为我们打败仗是因为夷人(就是洋人 , 具体说就是英国人)“船坚炮利” 。
那么应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其中有一个人叫做魏源的 , 当时写了一本《海国图志》 。 这本书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讲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的 , 就是“世界概况” 。
这本书今天看起来是个通俗读物 , 但是在当时是了不起的 , 是先进的知识 。 因为当时中国人很少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 , 各个国家的情况怎么样 。
魏源还提出一个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就是我们要学习洋人的长处来抵抗洋人 ,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船坚炮利” 。 他们“船坚炮利” , 我们就要用更坚的船、更利的炮来对付他们 。 这是中国在知识方面的第一步觉悟 。
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就发现 , 这个船坚炮利也还需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 你要是没有基础科学的知识 , 你就造不出“坚船” , 造不出“利炮” 。 所以还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
工业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应用 。 没有科学的基础 , 你怎么能有工业呢?这个道理很简单 。
到了1860年左右 , 中国在上海、在北京就设立了一些学习近代知识的学校 。 那个时候在北京叫同文馆 , 在南方叫做制造局 。 制造局就是工厂吧 , 在工厂里面附带出了许多基本科学的教科书 。 还有广方言馆 , 就是学习外语的地方 。 因为要学习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 , 不懂西方的语言是不行的 。
大约过了十年左右 , 中国敏感的知识分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 当时有一个叫做郭嵩焘的人 , 是兵部侍郎 ,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吧 。 他做了第一任的中国驻英国公使 。
郭嵩焘和一个中国去学海军的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 这个学生叫做严复 。 两个人谈论中西学术 , 甚至是彻夜不休 。
两个人达到了一致的结论 , 就是中国的落后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 但是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 科学技术还要有社会体制作为它的背景 。
没有这个背景 , 科学技术是无由发展的 。 这是一个进步 , 这就是说近代科学 , 或者说近代技术或工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 ,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 要有各方面的社会条件相配合 。 没有社会条件相配合 , 就不可能有近代的科学技术 。
1894年 ,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这件事给中国人的刺激太大了 。 日本原来在中国眼里只是一个藩属 , 结果中国被日本打败了 。 中国和洋人打 , 和英国打 , 和法国打 , 打败了 , 不想和日本人打也打败了 。
大家知道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 。 日本原来也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 但是日本觉得它原来的传统不行了 , 所以就进行了一次明治维新 。 所谓“维新” , 他们也叫做“脱亚入欧” , 就是说原来它是亚洲 , 现在它要脱离亚洲 , 要走入西方的社会 。 用我们今天的理解 , 这实际上就是一场近代化 。 原来是一个传统的社会 , 现在日本人要脱离传统社会 , 进入“近代化”或者叫做“现代化” 。
- 陶子读史|为非作歹,同治借丁宝桢之手将其杀死,宦官安德海仗着慈禧信任
- 三国默示录|第二年桓温去世,太后褚蒜子再次临朝摄政,司马曜十一岁即位皇帝
- 陶子读史|但一路受地方官礼遇,不断给人题字,林则徐充军之旅:虽是革员
- 大福读史|《三国演义》却对他一字不提,《三国志》用1400多字描写一个猛将
- 勇哥读史|在哪个朝代能够吃上火锅?,若穿越回古代
- 陶子读史|连诸葛亮和姜维都拿他没办法,被司马昭凌迟处死,蜀国宦官黄皓
- 穷享读史书|刘邦才要杀他,历史上刘邦为什么要杀救命恩人?就因他救刘邦
- 南方PLUS|传说中的古墓派来了?广州广雅中学内发现125座古墓
- 狼主读史|苦守两年皇甫重一朝瓦解,激荡四百年:司马衷含泪离开洛阳
- 读史十二年|文明为什么会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