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里有料|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有多完善?有许多制度甚至沿用至今
《知否》当中温润如玉的小公爷齐衡不仅外表出众 , 而且文采飞扬 , 是盛京多少千金小姐理想中的夫君人选 。 在电视剧中有一大部分是在讲几大男主人公求取功名的戏份 。
第一次科考小公爷落第 , 观众们都觉得愤愤不平 , 可是反观剧中 , 包括明兰的反应都是很淡定的 , 似乎在他们看来小公爷这次落第才是正常的 , 下一次科考必定高中 。
为什么剧中的人物会对小公爷的落第这么坦然呢?这里面讲述的是哪个朝代的科举呢?这个时期的科举都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
文章图片
图片:小公爷齐衡剧照
一、
时代背景
《知否》并没有特别指明是发生在哪个朝代背景下的故事 , 但是从人物的衣着装扮 , 故事情节雷同部分 , 我们可以看出这明显讲的是在宋朝发生的故事 。
宋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 , 作为承上启下的皇朝 , 他们沿用并改进了前朝很多制度 , 特别是科举考试制度 。 科举考试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朝代 , 到了宋代能够得到完善成熟 , 也是极其不容易的 。
1、
隋朝雏形
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一项重大突破 , 开始打破管理层格局 , 让普通人也有万分之一的机会进入高层 , 但是隋朝的制度只是个开端 , 随着隋朝的覆灭 , 让统治者的期望告终 。
2、
唐朝腐败科举
唐朝名义上引进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 但是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 , 唐代的科举制度其实更像是一种摆设 , 科举制度相当腐败 。 比如像李白、杜甫等人 , 他们非常有才 , 但是想要进入仕途 , 还必须要有世家名流的推荐 ,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引进 。
杜甫、李白这种还是原本出身世家 , 后来家道中落 , 在社会上还能认识一些名人进行引荐 , 而那些世代都是平民的学子就非常困顿 , 难以走进高门 。
而且唐代到了后期 , 朝廷腐败 , 皇帝喜欢用华丽、歌颂的辞藻来掩饰已经濒临瓦解的政权 , 所以真正有见解、能够分析时事利弊的学子是无法被重用的 , 这个阶段的科举制度只能说是名存实亡 。
如果按照唐代的制度发展下来 , 到了宋朝 , 像小公爷齐衡这样的人物是一点也不用担心当不了官入不了仕途的 , 可惜的是 , 宋太祖时期对科举考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 科举制度在宋朝起死回生 , 走向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高端 。
二、
宋朝新颖的科举制度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最大的改变就是抑武扬文 , 对于武力 , 他希望能够让中央完全掌控 , 以免再冒出第二个“赵匡胤” , 他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 。
在扬文这方面 , 就是鼓励更多的学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 所以当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 成了每个学子屡败屡战的心灵鸡汤 , 一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参加高考、国考、省考的指南针 。
那么除了这些精神上的慰藉 ,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还进行了哪些变革 , 能够让这么多学子前仆后继的加入到科考阵营呢?
1、
糊名制度
现在不管是参加什么考试 , 在考卷的左边都有一条虚线 , 监考老师会提醒大家 , 在答题前一定要将名字、号数、学校都写上 ,
这是因为考卷收上去之后会将名字这个地方用纸封住 , 改卷老师也不知道这是谁的卷子 , 就没有作弊的嫌疑 , 这个做法最早就是源自宋朝 。
宋朝初期科举考试风气并不好 , 通过走关系将卷子分数提高的做法已经很严重 , 到了宋真宗时期 , 就采用了“糊名制度” , 刚开始范仲淹等人都对这个制度进行反对 。
他们反对的原因还是值得考虑的 , 就好比我们现在也有种说法“发挥失常” , 平常吊儿郎当、文采不佳的人 , 要是考试的时候突然运气来了 , 刚好考到的题目就是平常练习过的 , 那么这不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个歪打正着的机会?而平常学习好文采佳的人则被涮下来了?
- 诺天高云淡|为何能支撑宋朝三百年不亡?,宋朝步人甲是什么兵种
- 小王唠嗑|魏国和蜀国各两人,吴国有四人!,宋朝所追封的三国名将仅有8人
- 看剧芬姐|就因为支持王安石变法,替皇室背了900年的黑锅,宋朝最冤枉的人
- 宋朝|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亡于内乱的朝代,300年内,没有一人造反成功
- 不一样的我不一样的欢乐|即便当了皇帝依然没忘记臣子本分,结局被迫自缢,他一心扶持宋朝
- 文史官V|宋朝自在文官的治国政策,维护统治的锋锐力气,文官之治
- 搞笑飞翔聊生活|赵匡胤手下的五虎将,全部得以善终,宋朝开国
- 明志谈生活|《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为什么却说“巴陵郡”?,宋朝明明没有郡
- 阿巡谈历史|是如何变成东汉和南宋的?,刘秀重建的汉朝、赵构继承的宋朝
- 文山说历史|一步登天,宋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龄青年,千挑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