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环境违法行为卫星遥感“看不见”?

为何有的环境违法行为卫星遥感“看不见”?。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邓琦)9月16日 , 生态环境部组织媒体走进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 针对为何有的环境违法行为卫星遥感难以发现的问题 , 卫星中心专家表示 , 疑似生态环境问题线索可以通过影像上的图像特征进行判别 , 不过 , 遥感手段不是“万能”的 , 随着生态环境监管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拓展 , 卫星遥感监测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


为何有的环境违法行为卫星遥感“看不见”?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9月16日 , 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展示的无人机 。 摄影/新京报采访人员 邓琦

疑似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聚焦矿产资源开发等

卫星中心数据中心工程师曹飞介绍 , 卫星遥感监测主要通过遥感识别地物技术 , 发现疑似生态环境问题线索 , 为生态环境管理与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撑 。 卫星遥感识别地物主要是通过遥感卫星对地物进行大范围拍照 , 根据不同地物具有的自身形状、颜色、排列等特征进行自动或人机交互识别 , 如建筑物往往具有规则的形状 , 相比于其他自然场景具有更丰富的颜色 , 而农村居民点往往具有紧凑的排列结构 。

曹飞说 , 根据生态环境监管需要 , 疑似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聚焦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开发建设、能源开发建设、旅游开发建设、交通开发建设、其他开发建设等6类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人类活动 , 以及排污口(烟囱)、固废堆场、建设工地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人类活动 。

而现阶段主要是利用优于2米的卫星遥感数据 , 定期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重点流域等重要区域) 。 “这是一种重要的主动发现、及时发现的手段 , 为生态环境监管提供了大量的疑似问题线索和重要的管理支撑 , 提高了生态环境监管的时效性 。 ”曹飞说 。

光学遥感数据受限于云雨雾等影响

具体如何识别?曹飞举例说 , 疑似生态环境问题线索可以通过影像上的图像特征进行判别 , 如采石场相比于裸土地具有明显的人工挖掘痕迹 , 工矿用地相比于居民点可以从面积大小以及排列形式上进行区分 , 旅游设施相比于自然森林具有更多人工规划痕迹 , 水电设施可以通过周围是否有河流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