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精选|青岛规划史②:1898年~1914年殖民者的99年计划

【晨报精选|青岛规划史②:1898年~1914年殖民者的99年计划】半岛全媒体采访人员张文艳
规划源自变化 。
在登州总兵章高元率领队伍进入青岛之前,青岛百姓的生活是忙碌而平静的 。 青岛村是一个热闹的市镇,人们打鱼、种地,传宗接代,在即墨仁化乡的治理下,井井有条 。
1891年6月14日,建制的消息传开后,没有过多的关于老百姓反应的记录 。 一年后,章高元率队上任,防御设施开建,胶州湾畔有了一丝紧张感 。
晨报精选|青岛规划史②:1898年~1914年殖民者的99年计划
文章图片
外国列强的觊觎当时的清政府有所察觉,然而,防御措施还未建设完全,德国舰队便强行登上了青岛的土地 。 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获得了胶州湾包括南北两岸陆地面积550多平方公里的“租借权” 。 于是,他们的野心就在青岛的土地上蔓延开来 。
接下来的规划是他们99年的租借计划 。 不过,这次规划进行了10余次的调整 。
1898年9月2日,德国胶澳总督府绘制了《青岛湾畔的新城市规划图》,是“青岛早期第一份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图”(《图说老青岛》,徐增娥文) 。 在这次规划中,规划范围西起西镇,东至会泉村一带,南起海滨,北至大鲍岛,大体限于青岛湾滨海一带 。 他们将这座海滨城市的性质定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港口贸易城市 。
港口贸易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深层次的目的就是利益 。 他们首先考虑了港口、铁路和城市的整体布局,尤其是城市空间布局,“将青岛分为欧人区、华人区、别墅区、商业区、仓储工业区、港埠区等功能区 。 他们采取欧人、华人分区治理的模式,欧人居住区位于原青岛村周围,村西是商业和官员居住区,山坡高地以东的东大营和炮兵营处为别墅区和浴场区” 。
晨报精选|青岛规划史②:1898年~1914年殖民者的99年计划
文章图片
1899年,德国胶澳总督府推出了新的规划,将青岛租借地化为内外两界,外界为李村,内界为青岛,青岛规划为青岛区、鲍岛区、台西区和台东区 。 总督府是城市的中心,道路设计采用了德国常见的自由组合与不规则的棋盘式相结合的手法,道路顺山依势而建 。 1901年前后,又规划建设台东镇和台西镇两个劳工居住区 。
青岛最初的城市规划只做了约5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但台东、台西、大鲍岛和青岛各区之间大约跨越了20平方公里的空间 。 “1906年,青岛的第一个规划已基本完成,逐步形成南部沿海为行政、居住、商业区,西北侧沿胶州湾为港口、铁路、仓库和工业区的城市格局,奠定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基本空间形态” 。
1910年,新的规划再次推出,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范围比原来扩大4倍,约为80平方公里 。 “商业区和港埠区为规划的重点 。 铁路和港口均扩展 。 市街规划向北和西两个方向扩展 。 北至海泊河口,在大港东南、贮水山的西北一带,即今天的热河路、辽宁路、泰山路交会地带规划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业区,南接今胶州路、中山路一带,东南与台东镇遥接,规划为青岛的大商业中心,向西则将市区与台西镇连成一体 。 城市南部为行政、居住、游览用地” 。
德国越建设越觉得青岛是他们在东方的模范殖民地,于是一次次的更改规划,1913年的《青岛城市规划》地图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目标远远不止99年租借这么简单,新的规划取消了部分欧人区与中国区的限制,扩建了码头、兵营、跑马场,防止别国入侵,也许并没打算再还给中国 。 然而,日本的入侵彻底打乱了德国的计划 。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