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文化|卓然大家,徐无闻:雅容隽逸


垒文化|卓然大家,徐无闻:雅容隽逸
文章图片
在启功的《徐无闻书法集》序的最后 , 有这样一句落款:“一九九五年八月元白启功拜稿 。 ”其时 , 徐无闻先生已经辞世两年多了 。
1993年6月 , 62岁的徐无闻先生因病逝世于重庆 , 令无数人唏嘘感慨 。 62岁 , 正是作为学者的徐先生治学成果丰收之时 , 也是作为书法家的他进入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化境之时 。 然而天妒英才 , 一代大家就在他将创造新的艺术高峰之际 , 溘然离去 。 而他留给后人的学术成果与翰墨丹青 , 却足以令他名满天下 。
垒文化|卓然大家,徐无闻:雅容隽逸
文章图片
两种专业硕士生导师
1931年 , 徐无闻先生出生于成都的一个书香世家 。 他的父亲徐寿 , 号益生公 , 精书画 , 好交游 , 喜收藏 , 对年少的徐无闻先生影响甚大 。 他7岁时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写字 , 从欧体入手 , 在运笔、间架等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 。 12岁 , 又由其父亲授篆书 , 大篆以《石鼓文》为主 , 小篆以《峄山碑》为主 , 同时开始治印 。 15岁拜金石学大家易均室为师 , 易氏藏印、藏书、藏金石较徐府更为丰富 , 对其迅速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孙过庭说:“苟知其术 , 适可兼通 。 ”冯先生的艺术实践便是很好的证明 。 他在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中 , 精勤不懈地攻治诗、书、画、印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几经坎坷而志不少衰 , 终于掌握了几门艺术的共同规律和特点 , 相互挹注而各有收获 。
其实 , 把这段话用来描述徐无闻先生的治学成果与书画艺术 , 也是恰如其分的 。 了解徐无闻先生的人都知道 , 徐先生是一个“艺多不压身”的“通才” 。 在大学里 , 他的“本业”是中文系教授和古文字专家 , 是《汉语大字典》编委 , 曾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工作和《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东坡选集》等多种学术专著 , 并于1984年开始招收唐宋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 而在书法、篆刻方面 , 他又是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家 , 所以从1987年开始 , 西师又增加了由徐无闻先生担纲导师的书法篆刻硕士点 。 这样 , 徐先生就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兼收古典文学与书法篆刻两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了 。
在徐无闻先生“适可兼通”的诸多艺术成就中 , 篆书与篆刻是最为世人所称道的 , 启功先生的文章中称赞“其篆法深稳 , 独得渊穆之度” 。 马国权先生的《近代印人传》称“其印典雅平正 , 力求印从书出 。 选字布局 , 极意经营 。 拟古玺、汉印及明清印派等品式 , 皆风格各具 , 绝不曲趋俗好 。 雅容隽逸 , 卓然大家 。 ”
喜画墨竹笔法生动
对于书法艺术及各种书体 , 徐无闻先生也堪称“兼通” , 从他留下的作品看 , 除篆书外 , 真、隶、魏、行、草 , 无不精工 。 因为先生自幼习欧体 , 所以诸体书又有一个共性 , 即讲究运笔之挺劲与间架之工稳 , 处处洋溢着一种清刚秀润的古雅之气 。 除此之外 , 徐先生还喜画墨竹 , 笔法生动 , 繁而不乱 , 颇得宋代“墨竹大师”文同之神韵 。 他在《题自画竹》中云:“画竹颇亦难 , 笔常与心左 。 潇洒出风尘 , 我思文与可 。 ”墨竹在中国古代文人画中 , 是表现清高淡泊之志的最佳载体 , 徐无闻先生笔下的墨竹 , 正是他不逐俗尘 , 不追时风 , 以独立人格成就不俗艺品的生动写照 。
【垒文化|卓然大家,徐无闻:雅容隽逸】人物简介
徐无闻(1931年---1993年) , 名永年 , 字嘉龄 , 三十后更字无闻 , 四川成都人 , 毕业于四川大学 。 我国著名的学者型书法家、篆刻家和书法教育家 。 徐无闻以其学识渊博 , 修养全面 , 人品高尚而享誉书坛 。 为四川乃至全国书法界的一代大师 , 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 , 兼作唐宋文学、书法篆刻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评审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重庆印社名誉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