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栖|困在“指标”里的地产人


未来可栖|困在“指标”里的地产人
文章图片
在地产行业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人 , 很难再转到其它行业 。 真实原因并不像外界很多人想象那么简单:地产的钱容易赚 。 而是因为他们会难以适应别的行业的工作方式 , 地产行业有一股强大的洗脑能力 , 让他们逐渐改变自己 , 只剩下唯一一个目标 。
01
莹莹从一所知名高校刚毕业 , 就进入一家口碑不错的TOP20房企工作 , 在之后长达三年的就业历程中 , 这家企业给莹莹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每个人都像是一颗螺丝钉 。
她入职第一天 , 就有人直接丢给她一个工作任务 , 然后告诉她推进流程 , 并叮嘱必须按照规划的节点完成——她的新员工生涯没有任何入职培训、寒暄 , 也没有新人介绍 , 没有任何适应和过度 , 自己就像是一个齿轮 , “咔吧”咬住、运转 。
之后的日子里 , 她发现所有工作的推进都是这种方式 , 一个清晰的目标 , 一连串12345持续下去的节点和流程 , 工作没有太大的自由度 , 最重要的是执行力 。 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 但需要把100分的效果变成120分 , 而不是改变这个程式 。
莹莹每个节点的工作目标 , 只是这家企业中不起眼的一个 , 她和她的同事数万人 , 以及成倍数量的支线目标最终汇聚向一个方向:销售业绩 。
【未来可栖|困在“指标”里的地产人】一切为营销服务 。 过去十年中 , 这家企业从百亿量级 , 增长到2000亿量级 , 都“得益于”整个公司系统为销售、交付服务 , 每个人必须时刻带着目标感和方向感 , 不允许脱轨 , 要使命必达 。
如果一个人“掉队”了 , 他会成为团队的“累赘”和耻辱 。
这种感受在案场的营销队伍中表现更为明显 , 在富丽堂皇、讲究人情味的示范区后面 , 工作办公室内经常贴着“荣耻榜” , 售楼员会被有意分成不同的组 , 每个组的销售数据被贴在墙上 , 第一名享受极大的荣誉和奖金 , 最后一名所做的工作就成为陪衬 , 奖金的数量也会和付出不成正比 。
卖出房子最多的人 , 被称为“销冠” , 能够享受最高的荣誉和最多的钱 , 这种差别有时候就像奥运会中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一样 。
某个项目甚至在项目旁边划出了“销冠专用车位” , 来提升这种荣誉感 。
“卖最多的房子”——这才是多数房企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 写出来挂在墙上的那些往往不会被严格执行 , 或者仅仅停留在集团总部 。
莹莹说 , “我们只要结果 。 ”
显然 , “让生活更美好”这类话语并不是开发商能够写进系统基因里的“结果” 。
小然选择了离开 , 因为她认为地产发展超过三十年 , 除了更正规一些 , 营销概念变多了 , 项目包装变了 , 地产的逻辑并没有变 , “干的事没有变” , 这套系统也没有变 , 所有人都在想着卖更多的房子 , 拿更多的钱 , 并让系统中所有人为此服务 , “互联网化”、ERP、合伙人制度都是在加固这个系统 , 而不是改变它 。
02
莹莹觉得外界人认为地产很土 , 就是因为在这套体系内 , 你不需要优雅 , 不需要充分的探索和讨论 , 简单直接、目标明确就行 。 所有人都在被效率追着跑 。
10年前 , 万科奉行“5986”原则 , 即拿地后5个月之内动工、9个月开盘销售、开盘第一个月售出80%的房子、产品中有60%是住宅 。 在那个阶段 , 万科被行业认为是标准化开发和滚动的标杆 , 不断被人学习 。
但现在 , 这个节点已经被碧桂园提速 , 行业标杆变成了“456” , 拿地4个月开盘 , 5个月资金回笼 , 6个月资金再周转 。
碧桂园成为了新的学习对象 。
在行业大提速下 , 所有人都在追求“快” 。 如果售楼员在你身上感受不到强烈的购房意向 , 他们对你的态度就会快速“冷却” , 不再主动维护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