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静气说情感|尽显豁达本色,苏轼模仿李商隐写下一首小诗( 二 )


宋元丰七年 , 也就是公元1084年 ,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做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 , 这个官 , 是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 , 并没有实权 , 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沉沦 , 反而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 在他的眼中 , 天地万物都极富趣味和哲理 , 比如他这首《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 , 香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 , 故烧高烛照红妆 。
此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 曾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 《千家诗》也选录了这首七绝 , 因为这首诗语言意境优美 , 且通俗易懂 , 含义深刻 。
诗的首句是写海棠花春天的场景 , 袅袅的东风拂过海棠 , 像是一张柔软的玉手 , 拂过了花朵 , 在月光的照耀下 , 花瓣泛着点点华美的光泽 , 令人沉醉 。 雾气氤氲 , 迷蒙缭绕之下 , 明月悄悄的移动 , 逐渐到了长廊的那一头 , 没有了月光的照耀 , 海棠花顿时失去的光泽和色彩 。
苏轼用短短的十四个字 , 便制造了一种幽雅、静谧的赏花氛围 , 令人不觉之间 , 走进那个月下的小院 , 仿佛那从海棠花 , 就在我们眼前 。 三、四句 , 更为绝妙 ,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 顿显苏轼的“惜花之情” , 大有东晋顾恺之的一种痴绝 。
因为担心夜深之后 , 海棠花沉没于无尽的黑暗 , 苏轼心生怜惜 , 所以他点起了蜡烛 , 重新照亮了黑夜 , 在高烛的光亮之中 , 观赏红妆海棠 。 其实花为植物 , 如何会睡去 , 这里表现的是苏轼一种行乐应当及时的态度 ,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海棠花一样美好的事物 , 我们需要发现生活之美 , 并且珍惜生活之美 。
《冷斋诗话》言后两句“造语之工 , 尽古今之变” 。 其实此后面两句 , 是苏轼模仿李商隐而得来 , 李诗为:“客散酒醒深夜后 , 更持红烛赏残花” 。 李商隐的诗 , 也是塑造了一种深夜迷蒙氤氲的意境 , 在醉眼朦胧中赏花 , 别有一番风致 。
当然 , 这种模仿 , 只是诗词创作手法常见的“化用” 。 李商隐笔下的残花 , 犹如烟花一般 , 是一种短暂的美 , 或许在天亮之后 , 这些落红便随着风儿消散 , 化为尘土 , 所以李商隐在最后一刻 , 欣赏着一地美丽的花瓣 , 这与苏轼同样有珍惜美好事物的寓意 。
不同的是 , 残花有一种凄凉之美 , 当然 , 这也是李商隐的风格特点 , 而苏轼的“高烛照红妆” , 更显浪漫和热情 , 在贬谪生涯还能够写出如此富有情趣的诗歌 , 尽显苏轼豁达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