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顺风车和嘀嗒出租车绕开非理性竞争,追求与行业共同成长的长远未来( 三 )


基于深厚的互联网基因,嘀嗒拼车在创业之初便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纯粹的信息服务平台,不雇佣司机,不拥有车辆 。 同时,出租车司机使用嘀嗒平台主要是为了拓宽订单来源,补充收入,嘀嗒出行对出租车司机而言是一种订单增量渠道 。 而顺风车主都是自身就有出行需求的私家车主,其接顺风车单能有效帮其分摊出行成本,因而嘀嗒出行无需承担车辆和司机管理费用,也无需去提供大量补贴激励来实现订单增长 。
过去几年中,这种轻资产的商业模式,使嘀嗒出行以最小的增量成本来快速扩大业务规模,实现高于其他出行平台的单位经济性和运营杠杆率 。
2019年,嘀嗒出行迎来了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这带来了以信息服务费为基础的毛收入的加速增长,在成本支出的增幅并不明显情况下,轻松跨越盈亏平衡点并实现盈利 。
目前,嘀嗒出行在顺风车和出租车两端均已开始收取服务费,除此外,嘀嗒出行的广告销售业务已成为稳定收入来源,而围绕用车,加油,养车,换购而展开的全方位汽车出行服务,贝壳商城等业务,已逐渐成为嘀嗒出行新的业务增长点 。
事实上,轻资产模式的另一大优势,便是更加灵活,同时抗风险能力更强,能做到轻装上阵 。 同时,嘀嗒出行将自身定位于互联网平台,其内核便在于链接,整合,开放和共享,未来在孵化新的商业模式,开拓新的价值方面,也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
顺风车和出租车:大市场里的大机遇
嘀嗒出行很早就提出要做大众出行平台,而在近日接受专访时,宋中杰进一步提出,要做服务所有大众的移动出行平台,这是一个极富野心的战略 。 只专注出租车和顺风车这两个细分市场,真的能实现如此宏伟的目标吗?
在嘀嗒出行管理团队看来,顺风车和出租车都是巨大的蓝海,潜力远远尚未发挥出来 。
艾媒咨询机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顺风车用户规模将达2.49亿人,中国顺风车需求长期存在着且将日渐增多 。 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为2.07亿辆,每天至少有60%的车辆会上路,平均每辆车有3.5个座位是空的,往返两个行程就意味着每天仍有7亿个空座在路上跑 。
嘀嗒顺风车和嘀嗒出租车绕开非理性竞争,追求与行业共同成长的长远未来
宋中杰表示,未来翻一倍14亿座位,翻三倍是21亿的座位,就算7亿中只有1%的座位被共享,也有700万个座位 。 难道1%都分享不出去吗?我觉得一定能做到 。 取个中值5%就有3000多万,这个已经很大,网约车到现在八年,最大的玩家平台上的各项产品订单量总量才是5000多万 。
未来3-5年,私人小客车上路次数中参与顺风出行的比例有望提升至20% 。 宋中杰表示 。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长,未来可以分享的空座会越来越多,而道路和停车资源会越来越紧张,无论是乘客还是车主,主动参与顺风合乘的动力会越来越大 。 这也让顺风车的未来充满无限想象力 。
巡游出租车则是一个一度被忽略的巨大市场,而其更大机会在于扬招 。 从全国巡游车目前每日单量在5500万左右,在中国整个四轮出行服务市场占比超过60%,而其中有超过90%的均为线下扬招订单 。
在宋中杰看来,扬招永远不会消亡,但扬招的体验需要提升,必须在服务,体验和效率上,堪比或超越网约车的水平 。
而对于移动出行平台而言,未来的广阔机会在于扬招数字化,以及以产业物联网推进巡游出租车行业全产业链数字化 。 最终带来巡游车网约和扬招的双向增长,以及巡游车整体份额及规模的进一步提升 。
让出租车这样一个沉疴旧疾的行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进入移动出行新时代,这个过程虽然挑战巨大,但也充满无限机遇,同时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
看得远一些着眼创造长远价值
在竞争面前,互联网平台通过补贴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提升流量和估值,这无可厚非,也是被人们司空见惯的资本逻辑 。 在一切都追求效率的时代,资本想挣快钱似乎是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