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1663件(套)新藏品加入“广博”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 。 作为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 广博在90余年的馆史中 , 不断积累着藏品 , 为广州 , 为中国存留下宝贵的时间影像 。 那么这批四年来的新藏品 , 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卜松竹
图:据《广州博物馆新征集藏品选粹》
外销精品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
“广州博物馆始终以收藏本地历史文物为己任 , 经几代人不懈努力 ,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藏品体系” , 广州博物馆馆长李民涌指出 , “截至2019年底 , 广州博物馆已有藏品约13万件” 。
李民涌介绍 , 广博的藏品 , 有城市考古发掘的历代文物 ,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证链 , 能集中展示广州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近20年还在广州市政府、市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 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广州外销艺术品等系列 , 可以系统、翔实地展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历史 , 并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可靠、丰富的实物资料 。
在这一批新征集的藏品中 , 外销瓷仍是重头项 , 达106件(套) 。 在广州博物馆新征集的外销瓷中 , 有一件“清康熙青花矾红描金纹章花卉纹椭圆形三足盘” , 征集于2016年 , 上面绘有钱多斯公爵家族纹章 , 是专为其在英国伦敦豪华住所订制 。 纹样采用釉下青花加釉上矾红描金的彩绘装饰 , 装饰手法模仿日本伊万里瓷 。 广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欣欣介绍 , 17世纪中期 , 中国明清易代 , 社会动荡 , 对外贸易停滞 , 当时的中欧之间最主要的贸易商荷兰人 , 开始转向日本购买瓷器 , “最早输出的日本外销瓷器来自有田烧 , 其中外销青花瓷模仿中国明代万历年间的青花瓷风格 , 产品大多通过伊万里港口输出 , 于是欧洲人将日本有田烧中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红彩描金组合的瓷器称为‘伊万里瓷’”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 清平定南方 , 重新开放对外贸易 , 中国瓷器恢复了大规模出口 , 部分外销瓷也采用了伊万里瓷的纹样与风格 。
另一种重要的外销品银器 , 收获也不小 。 而且部分银器上面刻有款识 , 为断代和了解它们的生产细节保存了资料 。 一件清银錾刻梅雀纹双耳椭圆形托盘的底部 , 刻有“董昆记”三个字 。 广州博物馆馆员余曼介绍 , 据前辈研究者黄以桓在《纹章商标牌制造业琐记》中有言:“……自己有门市部 , 但不能全部自制 , 大部依靠厂外加工 , 只请几个工人上颜色、竞争力不强的 , 有光复北路董昆记 , 负责人董昆” , 由此推断董昆记可能是广州地区店铺 。
广式玻璃
看出广州工匠的巧艺
广式玻璃窗 , 是非常能体现广州地区中西交融的地方特色的旧物 。 广博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宋平介绍 , 这种俗称“满洲窗”的近代建筑构件 , 是广州工匠学习了西方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的制作方法 , 采用蚀刻、磨砂、彩绘、套色等多种工艺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后 , 结合砖雕、木雕工艺而成的岭南装饰艺术产品 。 2016-2019年 , 广博经多方努力 , 系统征集了一批近代广式玻璃 。 宋平说:“征集这批玻璃窗 , 保存了近代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 , 亦有填补馆藏空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