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谁从美国归来,让中国科研界又沸腾了?( 二 )


如果稍微在网络上查一下朱松纯教授 , 你就会发现别的博士生导师最多也就带十几、二十个学生 , 而由于他拿到资金非常雄厚 , 所以他的实验室中学生则非常多 。 其根本原因并非是他会玩人脉关系 , 而是他在CV领域的大方向有着超前和准确的把握 。
知乎中有个回答这样讲到:“12年下半年 , 朱松纯主持的一个MURI大项目开会 , 视觉界各路大佬都来参与了 , 各讲各家看重的方向 。 朱松纯教授上台 , 讲了一通视觉和语言结合的问题 , 系统该如何描述一张图片 , 用hierachical和AOG(And-Or graph)改如何实现 。 我当时和UCLA的室友在下面偷笑 , 说他又在讲天书了 。 没想到刚过了一两年 , 这套想法就是红极一时的VQA(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任务 , 不过是用Deep Network实现的 。 ”
能够提前感知到未来的大方向 , 这才是作为学者最厉害的地方 。 尤其当他要作为“领路人” , 回国带领团队培养人才、攻克科研问题时候 , 这种像是直觉的能力非常重要 , 在CV领域 , 如果方向错了 , 很可能多少“闷头苦干”都没有意义 。
此外 , 更加重要的则是朱松纯教授在做科研时候一直身体力行的“精神” , 对于中国来说尤为珍贵 。
术与道
2017年朱教授曾发布一篇文章《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 其中提到一个核心观点:“带着功利的目标 , 往往在科研的路上走不远 , 很难有成就 。 ”
他对当下科研评奖的“跟踪国际热点、争取弯道超车”“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等标准颇有说辞 , 认为这种价值观是阻碍中国科研长远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障碍 。 当然社会现实所带来的功利观点的压力不可忽视 , 但是真正领先的科研与学问往往是超越时代的 , 有时候同行都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意义 , 更别谈社会上的普罗大众来看待了 。
2020年4月25日 , CV之父、华人视觉宗师黄煦涛去世 , 享年84岁 。 在中国CV历史上 , 起到关键作用的有2位重要人物 , 分别是:傅京孙和黄煦涛 。 如果说傅京孙(模式识别之父、普渡大学)是中国模式识别的引路人 , 那么也曾在普渡任教的黄煦涛则是中国计算机视觉的“关键先生” 。 黄老一生追求的要义即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求道至简” 。
“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选什么课、听什么讲座、读什么文章、选什么课题、思考什么问题 。 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 , 人总是选择自己价值观能接受的东西 , 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放弃了学术 。 有人自己觉得自己不行 , 有人被各种眼前利益、机会引导走了 。 ”
——朱松纯《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爱因斯坦认为建造科学殿堂的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因为拥有超常智力 , 做科研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擅长的游戏、体育运动 , 他们能从中获得快乐和雄心的满足 。 (简称“牛人”“学霸”)
第二种出于纯粹功利的目的 , 向科研投入巨大的努力 。 (相对平庸 , 拿脑力、学问换取权利)
第三种则是多少有些怪异、不善言谈、孤僻的人 。 他们投身于科学的动机是逃避个人生活的痛苦 , 而进入一个可以客观感知、了解的世界 。 从嘈杂的环境逃到这片宁静 , 构建他想要的优雅世界 。 (醉心追求世界客观真理 , 且带有独到的审美 , 给某领域定义了格局和框架 , 带来了学术的秩序和美学 , 其实就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境界)
朱松纯教授在文中虽然没有明说 , 但字里行间遮掩不住他对第三种境界的追求 。 当然作为中国人 , 他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也颇有中国文化的根源:一立德 , 如孔孟老庄;二立功 , 如战争时期的帝王将相;三立言 , 如李杜苏轼 。
一、立德是学者的一个社会责任、为民请命、揭示真相、倡导社会正气 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 如环境与气候等 。
二、立功是研究人员开发新的产品、影响社会;对于中国研究人员来说 ,也可以是填补对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