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风暴|《扫黑风暴》热播背后

【扫黑风暴|《扫黑风暴》热播背后】
扫黑风暴|《扫黑风暴》热播背后
文章图片
来源;文旅中国今年暑期档 , 多部剧热播 , 《扫黑风暴》是其中之一 。 作为反映中央部署的为期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一部电视剧 , 《扫黑风暴》自上线首日到收官 , 热度一直高居不下 。 截至收官 , 该剧网播量累计突破46亿 , 播出期间连续26日摘得同期剧集播放量首位 , 力压一众热剧 。 为什么这部剧能够持续引发观众热议 , 在创作上有怎样的突破和创新?
9月10日 , 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扫黑风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政法委、各大平台代表以及剧集主创等相关负责人携手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 围绕该剧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主题呈现、社会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和话题讨论 。
根植现实 , 以题材内容升级突破圈层
研讨会上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周继红认为《扫黑风暴》的播出有着重要的意义:“展示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大案要案的侦破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 塑造了新时代扫黑英雄群像 , 彰显了对黑恶势力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 ”
“现实质感”和“强沉浸感”是观众在追剧过程中 , 对于《扫黑风暴》的一致评价 。 而这背后 , 是创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匠心打磨 。 该剧总导演五百介绍 , 为了表现故事及人物的复杂性 , 摒弃了常见的台词推进 , 而选择拍摄大量的留白式人物微表情以及第三视角和特殊镜头的应用 。 “真实和尺度是《扫黑风暴》创作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 , 为此我们做艺术化处理 , 同时做到不过度戏剧化描述 。 ”五百说 。
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副主任王猛认为该剧“以人民的立场确认尺度 , 以真实性的原则衡量尺度 。 在理性真实的前提下 , 大胆尝试戏剧化表达 。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看来 , 《扫黑风暴》是一部“具备独特题材优势和现象级潜质的优秀剧” , “创作的根很深 , 拳头很硬” , 才能最终“实现了多屏共赢的局面” 。
扫黑题材剧能突破圈层 , 赢得广泛受众的认可吗?《扫黑风暴》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韩志杰表示:“虽然是一部致敬之作 , 但我们并不想做得非常脸谱化甚至带着说教感 , 而是希望把剧情做得有张力、每个人物都尽量鲜活 。 ”内容的立体全面及快节奏的情节推动 , 加之年轻态黑色幽默元素 , 使得剧作得以形成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 韩志杰透露:“观众观看及讨论热情高涨 , 贡献了2500万余条弹幕 , 致敬、英勇、扫黑英雄等积极向上的关键词高频出现 。 ”这表示观众们不仅对剧作本身给予了认可 , 更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扫黑英雄有了深刻的认知和敬畏感 。
东方卫视影视运营部总经理任剑伟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中心副主任朱礼庆都同样认为 , “《扫黑风暴》能成为今年暑期档最大的黑马 , 其原因是剧集能以真实打地基、用故事起高楼、以氛围抓人心、用角色引共情 。 ”
扫黑群像触动人心 , 现实触感彰显正义力量
电视剧《扫黑风暴》在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 播出时又恰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时期 。 因此 , 多位专家认为 , 《扫黑风暴》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扫黑题材剧 , 对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的侧面展现及彰显一线扫黑工作者的牺牲奉献精神 , 具有重要作用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扫黑风暴》是有现实主义力度的一部作品 , 也体现了建设性现实主义的成果 , 具有向上、向善、向前、向美的特点 。 尤其是剧中的反面人物都有了犯罪发生学根基 , 有警示作用 。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同样表示 , “剧集把扫黑除恶的艰难性展现的非常到位 , 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认可了该剧为当下影视剧市场带来的破局与新思考 , 他认为剧作是“现实主义的崛起 , 也是扫黑题材剧的突破” 。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则表示 , 该剧“反映了生活的精彩、彰显了正义的力量、探索了人性的复杂” , 这一点或能为未来同题材剧创作提供更多新思路 。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肯定“剧集迈出了从案件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坚实一步” , 他高度评价主角李成阳“具有侠义精神” 。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卢蓉逐一点评了剧中角色的丰富性和丰满性 , 并认为《扫黑风暴》“现实性最有效的落点是人物群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