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1945年日军有900万军队:为何被说兵源枯竭,不到一年就投降( 二 )


美剧《太平洋战争》中在滩头阵亡的日军
大量征兆义务兵的结果是 , 日军战力带来的急剧下降 , 首先是一大批战斗意志薄弱的义务兵)征召兵)被迫上战场 , 这些士兵本身就是厌战 , 因此综合战斗素质和开战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 而且随着43-44年战线的扩大 , 日军也从41年的55个师团编成的99个师团 , 兵力扩充将近一半 , 老兵不断损耗 , 新兵又是不靠谱的义务兵 , 难怪很多人说43年的时候日军资源枯竭 。
而且从战场表现上看 , 新入伍士兵所在军队战俘率直线上升 , 在抗战前期俘虏一个日本兵是很稀罕的事情 , 38昆仑关战役歼灭日军1万多人 , 却只俘虏5人 , 而到了45的雪峰山会战歼敌2万人 , 却俘虏了将近450名日军(40名军官) 。 而且义务兵上战场还有就是大量的非适龄青年参军 , 41年之前日军的步兵招收年龄是20-30岁的青壮年 , 这些人无论是心智、体力、耐力等都是最佳 , 而到了42年之后变成20-40岁 , 有的士兵退伍以后也会被重新征召回前线 , 到了45年日军的征兆标准下滑到17-50岁 , 就有了全民玉碎的概念 。
但后期标准的一降再降 , 让日军军中充斥着很多有身体缺陷的士兵或者是年龄很小的未成年士兵 。

二战日军征兵制度的一改再改 , 标准持续下降 , 以及开战初期精锐的志愿兵不断损耗 , 导致他们的兵员素质出现下降 , 战争结束之前的日军已经从抗战初期的以一敌十 , 变成了以一敌二 。
资源枯竭也许有很多人会疑问 , 日军就算是义务兵和征兵标准下降 , 在当时军国主义狂热的氛围下 , 战斗力应该不会下降太快 , 为何将近1000万的军队在扩充完毕后不久就选择投降?
这正是雨田要说的第二点——战争潜力消耗殆尽
欧洲的苏德之所以在承受住巨大伤亡的前提下 , 还能暴兵作战 ,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维持战争的潜力还在继续 , 不管是国内造血还是英美《租界法案》的资源 。 而日本则是恰恰相反 , 在二战开始之前他们的战争潜力就已经被挖空 。
海上生命线受阻——开战初期 , 日本因为占领东南亚 , 在此获得大量如、铁、石油和橡胶等战略物资 , 但随着战争中期美军潜艇部队的参战 , 击沉了将近550万吨的日军舰船 , 而这些舰船中的70%以上是日本曾从东南亚运送战略物资的商船 。 可以说在43年以后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就一直被美军切断 。 这也就是日本为何要冒着巨大的伤亡一定要展开一号作战的原因 。 大量的战略物资被滞留东南亚 , 他们只能通过关内的铁路通过东北和朝鲜运回国内 。 不过就算是到了战争结束 , 这些物资也仅有少部分能运回国内 , 可谓杯水车薪 。
破坏日军交通线的美军潜艇部队
国内造血供应不足——在东南资源受阻 , 通道被切断的情况下 , 日军只能想办法在国内开源节流 , 但很遗憾日本是一个岛国 , 在战争爆发以后 , 资源就已经出现紧张 , 从41年开始日本国内就已经开始对全国的食物进行集中配给 , 到了44年的很多前线的士兵甚至吃饱肚子 。 不仅食物短缺 , 维持战争的钢材、金属都十分短缺 , 甚至到了45年以后因为缺油 , 很多军舰都集体在军港趴窝 。 而且加上45年以后美军陆航开始对日本国内的兵工厂进行空中轰炸和绞杀 , 让本就缺乏原料的日本兵工厂更难维持生产 。 甚至日本在发动和动员国民的时候 , 有的人还拿着战国时代的竹枪 。
手持竹枪准备决战的日本国民
战争物资和原料都匮乏 , 让日本就算动员了900多万军队 , 也很维持军队的日常军备消耗 。 而且补给线被掐断 , 也让日军没了持久战的资本 。
雨田君说二战中的日本 , 其实看似全国狂热 , 但是在动员上还是要弱于欧美军事强国 , 前期靠着志愿兵在关内战场兵力勉强够用 , 但二战全面开始之后 , 日军不得不扩军 , 一直以来的精兵策略 , 让他们在开战前2年就损失了大部分志愿兵精锐 , 后期的义务兵让其整体战斗数据不断下滑 。 从而给人一种在二战后期日军陆军都快打没的感觉 , 但实际上他们还有900多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