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南北状元之争( 二 )


“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
由于北方官员集团的集体打击 , 因此在北宋前期 , 北宋朝廷中“选用人才多取北人” , 南方士大夫大多默默无闻 , “沉沦者多” 。
03
安史之乱后 , 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徙南下 , 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地区人口日渐增长 , 经济蒸蒸日上——与此相比 , 北方地区却长期处于战乱之中 , 深受契丹(辽国)、党项(西夏)、女真(金国)威胁的北方地区 , 动荡的军事政治局面 , 使得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开始全面落后于南方 。
以河北为例 , 唐朝时河北出产的状元人员高达15人 , 是唐朝时各省之最 , 但是到了北宋时期 , 作为与契丹、女真人长期对峙的军事前线 , 河北在北宋时期的状元人数 , 却急剧下滑到只有1人 。
尽管有诸如寇准等北方重臣的极力维护 , 然而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逐渐落败 , 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
此时 , 中国历史的天平 , 已经从北方 , 开始倾斜向了南方:
在人口数量上 , 唐朝天宝六年(747年) , 当时的北方户口为492万户 , 南方为257万户 , 数量对比为65%:35%;
到了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 , 北方户口却减少为459万户 , 南方户口则增加至830万户 , 北方与南方的人口对比 , 倒过来逆转成了:35%:65% 。
【爱历史】南北状元之争
文章图片
▲中国状元的地理分布图:也沿着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路线迁移 。
在经济上 , 北宋的朝廷命脉 , 也主要仰赖着东南一带的财赋供养 , 北宋时期的名臣包拯(999-1062)就指出:
“东南上游 , 财富攸出 , 乃国家仰足之源 , 而调度之所也 。 ”
此时 , 位处长江下游的东南(江南)地区 , 已经成了北宋王朝的经济命脉所在 。 而经济繁盛的南方地区 , 文化教育的发展程度 , 也远远超过了北方地区:
北宋时期 , 位处南方的两浙、两江及福建三个地区 , 州学普及率均达100% , 县学普及率则超过80%;当时 , 北宋全国高达72%的私人学堂 , 竟然全部集中在这三个省区 , 在此情况下 , 政治稳定、经济繁华、文化昌盛的南方 , 为科举上的崛起 ,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04
艾公子此前曾经写过《中国军事地理密码:“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为何屡屡应验?》的稿子 , 在中国古代史上 , 经济与教育中心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十”字架迁移趋势 , 非常明显 。
在唐宋明清四个朝代中 , 状元所处省份的前三甲 , 分别是:
【爱历史】南北状元之争
文章图片
状元人数的大规模逆转 , 在宋仁宗朝时期(1022-1063年) , 开始明显逆转 。 当时 , 北宋共有57名状元有籍贯可查:
在宋仁宗朝代以前的北宋 , 明确籍贯的27名状元中 , 南方人仅为6人 , 占比21.4%;
然而宋仁宗时期开始的30名北宋状元 , 南方人却高达21人 , 占比高涨到了70% 。
除了状元 , 在进士数量上 , 北方人在进士考试争夺战中 , 更是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 , 在公元960-997年间 , 北方籍进士在全国总额中占比还能达到28.4%;然而到了1101-1126年 , 北方籍进士 , 已经锐减到了仅占0.08% 。
这种南北状元的逆转 , 和进士数量对比的日益尖锐化 , 让一代大咖、作为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的司马光 , 很是恼火 , 为此 , 司马光与欧阳修狠狠吵了一架 。
当时 , 北方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逐年败北 , 为此作为北方人的司马光向北宋朝廷进谏说 , 科举考试这种大统考、公开竞争的方式很不公平 , 北方有的路(相当于今天的省)竟然连一个考中进士的人都没有 , 所以 , 科举考试应该搞成大锅饭 , 按照各个省的户口数量 , 来平均分配录取名额 , 实行“逐路(省)录取” , 这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分省考试制说法的由来 。
【爱历史】南北状元之争
文章图片
▲司马光与欧阳修的大辩论 , 涉及到了状元分布的深刻背景 。
然而 , 作为江西人的欧阳修却很不赞同司马光的说法 , 为此他上书跟司马光争论说 , 科举考试都是匿名考试 , 中榜后才知道中举人和状元们的籍贯 , 这种做法“凭才取人、唯才是择” , 反正实行的是匿名制的公平竞争 , 有能者上 , 怎么能按照省份 , 搞大锅饭、平均分配呢?
在欧阳修看来 , 在当时的政治和科举考试上 , 南方人向来就受歧视 , 如今凭着真才实学开始出人头地 , 作为北方人的司马光之流就看不顺眼、想来阻挠了 , 这实在是很不公平 , 对于欧阳修的这种观点 , 同样是江西人的王安石也非常赞同 , 所以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期 , 北宋的科举考试 , 仍然沿袭了全国各路(省)公平考试竞争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