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1949|王苏辛《象人渡》的一些闲话:固执的失踪者( 二 )
文章图片
苏辛的小说在技术层面达到了一种纯熟 , 这并非说她有技术主义倾向 , 而是她展示了同龄写作者难得的自觉规避 , 她知道如何使用手术刀进入事物内部 , 知道如何在展示内部肌理的过程中避免过于热气腾腾的宣泄 , 知道人物与人物之间保持着如何的距离 , 知道情节与情节的更迭如何达到脉络清晰而不经纬混乱——在她旁若无人地结构小说进程中 , 我似乎听到了她镇定自若的呼吸声 。 其实 , 《象人》这样的题材很容易被处理成气韵丰沛的亲情故事 , 可苏辛很自然地就将表面的角质层去除 , 直接带我们领略了安稳盛世下灵魂的骚动、苛求、探求、冷漠及罅隙地带 。 《东国境线》也如此 , 人们在说话 , 在不停地说话 , 在有些清冷的、没有欲望的叙述口吻中 , 人物的行为诞生出一种游离了寻找本身的意义 , 这意义让我们欣慰 , 也多少让我们有些疲惫 。 苏辛懂得如何挑选材质 , 如何走线掐边 , 她若是去当裁缝 , 肯定也是个好裁缝 。 在《接下来去荒岛》中 , 她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纯现实主义意义上的“逃离者” , 张洋不停失踪 , 又不停出现 , 他对生活的判断与选择 , 无疑代表了“后浪”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 苏辛在塑造这个人物时 , 既没有像《雍和宫》和《在平原》那样形而上 , 也没有像《白夜照相馆》那样形而下——其实无论形而上还是形而下 , 骨髓都是“形” , 有些像“非虚构”的短镜头 , 在这种焦距妥当的凝视中 , 我们了解了“张洋”这个人物的“真相”与魅力 。
苏辛能在写作的路上不断自觉地进行调试与实验 , 让我很是敬佩 。 当我阅读《象人渡》这部迷人的小说集时 , 神思恍惚间眼前常闪现出她的笑容 。 这个来自驻马店的姑娘性格爽朗 , 美而清澈 , 落落大方中又隐藏着不易察觉的羞涩 , 她的好酒量我也委实领教过 。 我不晓得她这段时间为何痴迷于那些固执的失踪者 , 也许她觉得这种非日常、非常规的逃离兼找寻中 , 更能探索人性的幽深与光亮?或许吧 。 当然我也知道 , 她笔下那些固执的失踪者 , 并非是苏辛让他们失踪了 。 他们在二维空间艰难行走 , 梦想着进入第三维 。 没有人觉得这是荒谬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