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中美科技之争:获得了上帝权力的人类还是人吗?( 三 )

  •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与中国周、秦的崛起
  • 首先 , 中国周能够取代商 , 跟周重点发展当时的战略新兴产业农业密切相关 。 整部《周易》所讲都是夏朝农业部长“稷”的后人对农业的诠释 , “小国周”打败老商业强国“大商”的策略 , 讲的都是农业产业治天下的制度设计:井田与分封 。 结合《尚书》、《诗经》看《周易》 , 这是一部周文王与周公共同写作的农业革命、周取代商崛起的史诗 。 周易对“鹿”、“猪” , 多种农作物以及风、雷、雨、水、泽、土、火等自然要素 , 天时地利的描述 , 比比皆是 , 用心良苦 。 是对内培养团队(君子)、对外指引策略的史书与教科书 。 周之后 , 江山就叫“社稷” 。
    第二 , 秦国逐步走向强大也是以农业作为坚实基础 。
    在秦之前 , 魏国经历李悝、西门豹、吴起变法 , 率先崛起 。 李悝提出“尽地利之教” , 大力发展农业 , 变法奠定了富国强民基础 。 吴起从魏去楚后 , 推行的楚国变法也都是效仿李悝之法 。 魏国整河渠 , 兴水利 , 强“武卒” , 故能以晋分三国起步 , 成为战国第一霸 。 秦国重用商鞅(商鞅本是魏人 , 封地商 , 称商君) , 复制了魏国耕战变法 , 因而崛起 。 春秋末期吴王修刊沟 , 战国魏通黄河 , 秦国修都江堰、郑国渠 , 而其他各国都无史载此类巨大的农田基础设施 。 都江堰、郑国渠各兴田约400万亩 , 每亩增产可养1人 , 即800万人 , 即100万户 , 这才是大秦崛起、楚汉争霸的战略资产 。
    第三 , 从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来看 , 也能发现农业规模的重要性 。 同时兴盛的四大文明古国 , 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5000多年一直延续?为何只有中国能“大一统” , 根本答案只有一个: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 。
    1. 四大文明只剩中华的农业原因: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的长城 , 成为中国农牧业的分界线或“围墙” , 避免了牧业文化区对农业文化区的冲击 , 也让长城以内的农业文化区一系列基础设施得以保留和发展 。 黄河、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各年代修筑的重大农业基础设施 , 虽然历经数百年或数千年 , 从未遭受重大毁坏 。 而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 , 古印度恒河流域恰恰缺乏“长城”的保护与分割 , 辉煌一时的农业文明 , 随着灌溉系统没落 , 被战火反复摧毁 , 一蹶不振 , 成为历史 。 以古巴比伦为例 , 古巴比伦先亡于波斯 , 再亡于阿拉伯 , 最后在1258年被蒙古人彻底破坏灌溉系统 。
    2. “大一统”的根基: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备奠定了农业的发展 , 而农业是王朝发展的决定要素 , 王朝实现大一统的基础是农业区的大一统 , 非农业区如东北、西北、河西走廊、西南、东海沿海地区始终有得有失 。 秦王嬴政修长城 , 通灵渠 , 通秦淮 。 隋炀帝杨广打通大运河 , 正是中国农业文明延续与一统的根基 , 真正的“大一统”始终在长城以内 , 长江、黄河、大运河的流淌范围内 。
    3. 古代战争:游牧民族从未战胜过中原文明 , 包括军事 。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周朝时期的西戎 , 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 , 北魏时期的柔然 , 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 , 宋朝时期的契丹、女真 , 明朝时期的蒙古、女真 , 还是清朝时期的喀尔喀、准噶尔 ,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曾发生过多次的冲突与战争 , 但游牧文化都未能战胜农耕文化 , 甚至被农耕文化所同化 。 所谓“草原帝国”“游牧可汗” , 相对于大规模先进的农耕文明 , 都是伪命题 。
    秦始皇建长城后 , 特别是大运河修通 , 华夏文明表面败于游牧民族只有元朝一次 。 研究蒙古军史的学者普遍过度关注于骑射 , 忽略了无敌蒙古军团的构成正是蒙古军队+中原产业 。 正是南宋失策的联蒙灭金 , 将中原拱手让于蒙古 , 蒙古人合并了中原的人力、财力、武力、器械 , 才能无敌 。
    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在内部争汗的战斗中 , 所依仗的主力正是中原汉军 , 正是中原世候汉军打败了阿里不哥等其他大汗的纯蒙古军主力 , 才有了忽必烈汗 。 南下灭宋的元军主力仍是中原汉军、中原汉人舰队 。 可以说元灭南宋 , 无非是忽必烈统治的中原统一了江南割据政权 。 无非是复制了晋灭吴 , 隋灭陈 , 宋灭南唐 。 努尔哈赤在后金实行“八旗军制”“牛录制”“满汉分治”之后 , 建立起农业基础 , 才能满汉合流 , 趁乱轻取天下 。 所谓满清入关 , 也是满汉合流 , 以80万北方汉军为主力的大一统农业区统一战争 。 大清占据农业区后 , 面对沙俄东进 , 反而逐步放弃了通古斯发源地 , 后退了满洲旧地 。 与周室灭商占商后开发中原移都洛阳是同样的中原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