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庆陵为何位于“景泰洼”?( 二 )


除了有小土山相隔外 , 庆陵的建筑特点还表现在它具有其他帝陵所没有的排水系统上 。 庆陵的排水系统分两部分 , 一部分由地下排水 , 另一部分由地面排水 。 据胡汉生先生所著的《明十三陵大观》描述:庆陵“宝城两侧山谷间的水流 , 其他陵园都是用明沟排水的方式从陵前绕道而出 。 而庆陵则在明楼前修建平面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 , 涵洞修建十分考究 , 全为大块条石起券 , 券顶高3米 , 券宽3.5米 , 总长200余米 。 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 , 在明楼前的地下汇为一流向前排出 , 从地下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 , 然后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沟 , 经裬恩殿后的三座石桥 , 从前院的右侧绕过陵前注入河槽 。 ”庆陵采取的这种排水方式 , 书中认为是“水绕山缠”和“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之说 。 庆陵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排水方式 , 是由于庆陵所在位置是一个小盆地 , 每到夏秋汛季 , 庆陵两侧山谷之间的山水暴涨 , 都汇集于此 , 设计者为了便于排水 , 不得已而采取这样独特的排水方式 。
明亡之后 , 天寿山的明帝陵因年久失修 , 建筑濒于倒塌 , 损毁严重 。 清乾隆五十年至乾隆五十二年 , 清朝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 当时庆陵的明楼、享殿、宫门等“头停瓦片、檩、枋脱落 , 椽望柱木倾欹” 。 修葺时 , 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除 , 只留无字石碑 , 并于碑外四边建成齐胸高的矮墙 。 祾恩殿、祾恩门均缩小规制复建 , 原来的重檐庑殿式的祾恩殿 , 改建成单檐歇山式 , 拆除了左、右配殿 。 清代在修葺中 , 用砖封塞了宝城城台券门洞 , 在其外抹灰涂红 , 门洞内堆塞残砖断瓦等工程废料 。 在城台右侧增建了由城台前可以直达城台之上的礓礤路 , 将庆陵在内共十座陵的明楼顶部由原来的楠木梁架结构改成了条石发券的结构 。
2003年 , 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 , 十三陵特区开始对庆陵进行抢修 。 抢修的项目有:规整无字碑石构件 , 修复祾恩门 , 规整月台和祾恩殿遗址 , 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大修明楼、琉璃三座门 , 规整方城台面和马道;修复宝城墙、哑巴院及影壁等 。 庆陵抢修工程结束后 , 暂不对外开放 , 仍然实行封闭管理 。
【爱历史】庆陵为何位于“景泰洼”?】(原题:庆陵为何位于“景泰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