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聊育儿|父母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喜欢“假装游戏”?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孩子为什么喜欢假装游戏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 假装游戏是孩子心理活动的象征游戏 , 孩子要玩假装游戏 , 必须要懂得符号能代替日常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 。
有一项研究:成人把一个小玩具熊放进一个缩小的房间模型里 , 分别让两岁半的孩子和三岁的孩子看到 , 然后让他们找出来这个玩具 。 接下来 , 让他们分别在那个玩具模型代表的真实的房间里 , 找出一个大的玩具熊 。 结果大多数两岁半的孩子 , 都不能以房间为模型找出大的玩具熊 。
这说明 , 两岁半的孩子 , 还不能理解这个房间模型既可以是玩具 , 也可以是代表真实房间的一个符号 。 但在成人指出房间模型和真实房间的相似性后 , 两岁半孩子就能更好的完成上面的任务 。
知道了一个东西可以作为符号代表现实世界的事物 , 这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 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和探索欲 , 不断体验新知识的过程 , 决定了孩子喜欢这种象征游戏 。
兰兰聊育儿|父母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喜欢“假装游戏”?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文章图片
假装游戏的三个阶段
随着年龄的发展 , 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增强 , 随着孩子运用符号能力的发展 , 假装游戏也会从简单慢慢变得复杂 , 皮亚杰把假装游戏发展的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和真实生活脱离 。
一岁半的弟弟拿起玩具电话假装在给爸爸打电话说:“喂 , 爸爸 , 你在干吗?” , 随后又拿起了一张报纸假装在看报纸 , 这个阶段孩子的假装行为主要是模仿大人 , 用的道具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 。
两岁前 , 他们会使用杯子假装在喝水 , 但不会把杯子当作电话 , 因为他们还不会把一个有明确用途的东西 , 当作代表其他东西的符号 。 大概两岁时 , 他们可以使用不太真实的东西 , 比如把积木当作电话 。 慢慢地 , 他们可以不借助现实的东西就能灵活的想象物体或事件 。
第二个阶段:自我中心性减弱 。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孩子 , 思维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 , 只关注自己的观点 , 认为别人的思维和想法都是和自己是一样的 , 不能把自己的符号性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别开 。
最初 , 孩子的假装游戏是指向自己的 , 比如弟弟假装喂自己吃东西 , 然后孩子的假装游戏会指向别的事物 , 比如弟弟喂玩具恐龙吃东西 。 两岁以后 , 他们可以把自己从游戏中摆脱出来 , 用别的东西当作行动者 , 比如让玩具恐龙按下消防车按钮 。 当孩子懂得假装行为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可以不是自己时 , 说明孩子的自我中心性减弱了 。
第三个阶段:包含更复杂的组合图式 。
一岁半的弟弟会假装喝水 , 但他还不能把倒水和喝水两个行为组合起来用 。 在两岁半左右 , 孩子会和同伴一起假装别人的行为 , 心理学家称为社会剧游戏 , 这表明了孩子开始可以把不同的图式组合起来 。
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在照顾一个生病的布娃娃 , 有人是看病的医生 , 有人是负责照顾布娃娃的父母 , 还有开救护车的司机……他们已经能在精心设计的情节中创造协调好几个角色 , 孩子们对故事的情节已经有了成熟的理解 。
兰兰聊育儿|父母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喜欢“假装游戏”?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文章图片
假装游戏对孩子有哪些益处
心理学家认为 , 假装活动不仅是一种象征游戏 , 更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 许多研究表明 , 假装活动促进了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 , 包括记忆、逻辑推理、对自己思维的反思能力和对自己行动的控制能力 。
熟悉相关的规则
维果茨基把假装游戏看作促进幼儿期认知发展的理想社会环境 , 当儿童创造出想象情境时 , 他们就在学习按照内心的想法和社会规则做事 。
当孩子帮娃娃洗刷 , 照顾它睡觉或起床 , 其实就是在遵守作息的规则 。 当孩子假装自己是妈妈 , 娃娃是宝宝时 , 他就在遵循父母的养育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