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王德峰:哲学是智慧和真理( 二 )


3.哲学不是“鸡汤”,是刚需
“哲学王子”王德峰上课幽默、睿智,他将艰深复杂的哲学知识娓娓道来,让学生们有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有人评论,王德峰教授哲学,往往结合自身生命实践的三昧状态。1956年,王德峰出生于江苏泰县。高中毕业后,因为不能参加高考,王德峰被分配去了上海东风有色合金厂当了一名电焊工。高考恢复后,王德峰考取复旦大学哲学系。1982年,王德峰从哲学系毕业,进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是哲学译著编辑。在出版社工作了几年后,1987年,王德峰重返复旦读研,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后,王德峰选择留校任教,1998年他拿到了博士学位,2005年王德峰晋升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对于当年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王德峰说,“马克思打开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视域,全世界真正领会的人并不多,在《巴黎手稿》中的本体论革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升华为历史唯物主义,而最终成果集结在《资本论》中。”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资本论》绝对是王德峰的最爱,且没有之一。
“只要资本存在一天,马克思就像一个父亲般的幽灵,徘徊于资本世界的上空,不断提醒当代人,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网络视频中的王德峰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学生时不时地被他逗笑。
不太上网,不用微信,与外界联系只靠电子邮箱和电话的王德峰,忽然有一天发觉自己“出圈”了。“大概是从疫情开始,我感觉自己的知名度提高了。可能当时大家都在家里,不至于总是看电视剧,也会看看思想类、人文类的内容。我自己不怎么上网,有人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我的视频网上到处可以看得到。”不过对于自己的走红,王德峰有话要说:“我的很多视频都在网上,甚至我在复旦大学的课程如今也在网上传播,这些都是未经我许可的。特别是有些视频,还要收费,更有甚者,开了一个公众号叫‘王德峰教授’,他写的东西变成了‘我’写的,这是非常可怕的。未经我的审核就把我的视频放在网上,我最担心的是为了迎合网络需求,断章取义,误导网友,让人感觉哲学就是心灵鸡汤。哲学是刚需。心灵鸡汤也许会教某些方法,教人暂时舒缓心灵的伤痛,但哲学是直面痛苦的,并且要诊断痛苦的根源,因为她是真理的事业,而不是缓和我们烦恼的技术和方法。哲学的智慧,对现代人的意义,显然更深远。”
看得出,王德峰对于网络并不感冒,他甚至刻意远离微信,“现代信息技术当然方便了我们的交流,但它也有不好的一面,让我们脑子里装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它在相当程度上,碎片化地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重要的消息我未必要第一时间知道,但我总会知道,我不愿意被网上的信息左右。”(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