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TB|北宋财政紧张到连皇帝近亲的丧礼都办不起了吗?

【国家人文历史TB|北宋财政紧张到连皇帝近亲的丧礼都办不起了吗?】京西路或许只是特例 , 但范仲淹他们设计按察制度本身也存在着问题 。 首批派到各路的转运按察使是两府执政“聚厅数日”认真挑选出来的 , 才能毋庸置疑 。 不过 , 可能是为了强调解决财政问题 , 这批转运按察使均是由各路转运使兼任 , 也就是说巡视团队在负有人事监察大权的同时 , 本职还要负责搞钱 。 这种身份上的暧昧不清 , 势必在执行中带来冲突 。 果不其然 , 当时还是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监察御史)的包拯就对这种转运按察使提出了严厉批评 , 他根据掌握的情况 , 指出他们“务为苛刻”“颇伤烦碎” , 而且在按察过程由于又带转运职能 , 往往重视财政数据的漂亮 , 青睐那些会投机取巧、通过“倍行诛剥”搞钱的人 , 而另一些廉谨自守的官员却被视为毫无政绩 , 长此以往 , 则“人人相效 , 惟恐不逮 , 民罹此患 , 无所诉苦” 。
就事论事 , 包拯指出的这些问题 , 是新政在执行中发生的问题 , 谈不上对新政是支持还是反对 。 对此 , 支持新政的欧阳修做出了一些反驳 , 也只能将问题归结于巡视工作阻力很大 , 他们意见并没得到朝廷支持 , 反倒是诋毁者随口一说朝廷就信以为真 , 如果台谏官对巡视工作有疑问 , 就应该明确指出是哪一路按察使谁谁谁在哪一件事“因挟私怒” , 然后朝廷才能认真核实 。 这番转移话题的说辞显然不太能服众 , 况且台谏官本来就有风闻奏事的权力 , 欧阳修要他们详细指名道姓 , 未免让人感觉是在苛求 。
然而 , 从这些事情也可见出 , 新政主持和参与者的确陷入了泥潭 。 他们构想的让官僚去核查官僚集团问题 , 本来就是一件与虎谋皮之事 。 庆历四年正月 , 新政正在火热推行之时 , 皇叔荆王赵元俨——后世传说“八贤王”的原型——去世 , 朝廷对后事安排商量了半天 , 居然形成了一种主流意见:今年财政困难 , 王爷家属也要共体时艰 , 所以就不兴师动众安葬了 , 遗体就这么摆着 , 等明年新政见效 , 财政好转再风光大葬 。
国家人文历史TB|北宋财政紧张到连皇帝近亲的丧礼都办不起了吗?
文章图片
北宋国家财政再紧张 , 也不至于连一位皇帝近亲的丧礼都办不起——后来范仲淹也是以此为理由下令举办葬礼 , 同时缩减预算 , 取消陋习 , 使得此次葬礼“既减得费耗 , 又存得典礼” 。 然而 , 此事反映出来的是当时官场对新政的一种态度:出于政治正确不能硬抗 , 那大家就采取各种方式软磨——你要省钱 , 我就让皇亲无法安葬 。 更让执政者寒心的 , 恐怕还是这种态度并非某人某集团提出 , 而是一种公议态度——这暗示着对抗新政的 , 并无具体的这个那个保守派 , 而是整个官僚阶层的不肯合作 。 范仲淹他们所抗衡的 , 正是这种无物之阵 , 而他们新政在朝堂之中雷声大 , 下到各地执行时雨点小 , 也就丝毫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
当然 , 根据新政班子中的台谏官余靖报告 , 新政的措施也不全是如此 , 也有执行得很好 , 并且贯彻得相当坚决、迅速的政策 , 这就是给各级官员调整福利的“均公田” 。 公田又名职田 , 是当时由各级政府掌握 , 用于补贴官员开支的田产 。 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 由于田地有优劣之分 , 在事实上形成了差距 。 新政“均公田”就是追平差距 , 改善外放官员生活条件 , 以此“责其廉节 , 督其善政” 。 按照新政规划 , 从庆历四年开始 , 没有公田、过少或过于贫瘠的地方 , 可以在三年之内补齐 。 但让执政者没想到是 , 各地官员对此项政策迸发出惊人的热情 , 仅用三个月就将新政三年规划全部落实到位 , 使得全国公田数量暴增了三倍 。 新政到底是怎么被北宋官僚执行的 , 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