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网|上海哲学界追思陶德麟:他一生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 二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立新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后 , 并曾长期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工作 , 和陶先生交往密切 , 对陶先生晚年的思考与情怀有很深的了解 。 他认为陶先生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 问题意识极为敏锐 , 既富有家国情怀 , 又有坚定的理论自信 , 其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 , 受到了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在武汉读书和工作期间也深受陶先生的影响 , 他认为以陶德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界传统 , 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格局与队伍基础 。
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
会上 , 沪上几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媒体等单位的代表也作了发言 。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研究员认为 , 追思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思想 , 首先想到的是陶先生和他的前辈李达先生以及他的后辈学者之间的思想和学术传承 , 这种思想的力量与学术的传承在上海也有很好的传统 。 其次是陶先生的人品与学养 , 他是有“大德”的学者 , 也是“通家” , 无论书法、诗词、学问都是一流 , 为人为学却十分谦逊 , 令人高山仰止 。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回顾了拜读陶德麟先生学术文章的感受 , 认为陶先生文章给人最重要的启发是 , 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决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政治正确 , 也不能停留于书斋 , 而是一定要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同时又有学术的内涵和深度 。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认为 , 要特别注重做好陶德麟先生师德、师风的传承工作 , 真正结合中国的现实 , 结合中国本土的问题 , 阐述本土的理论 , 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 , 这是对陶先生最好的纪念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认为 , 陶德麟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哲学界无法挽回的损失 , 陶先生一生“爱智求真” , 面向中国现实本身讲中国故事 , 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 , 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 , 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孙伟平教授回忆了与陶德麟先生的交往经历 , 高度肯定了陶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毛勒堂教授认为 , 陶德麟先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 , 尤其在治学方法上 , 陶先生留下了不少有益启迪 。 要真正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不仅要有综合性和总体性的视野 , 而且要有多角度和多学科的视角 。
《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表示 , 虽然遗憾再无机缘亲身感受陶德麟先生为人为学的风采 , 但通过研读他的著作文章也能让陶先生的思想和学术形象变得丰满 。 其中 , 发表在《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文 , 是陶先生晚年提纲挈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议题的重要文献 , 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
来自本市哲学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约4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
【链接】
陶德麟生平简介
陶德麟 , 祖籍湖北黄冈 , 1931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 , 2020年5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 , 享年89岁 。
陶德麟年轻时曾长期担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人物李达教授的学术研究助手 , 具体执笔毛泽东主席委托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 , 经多年修订增补 , 最后定名《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 。 他于1956年在《哲学研究》撰文批评苏联理论专家有关释文的错误 , 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 。
【解放网|上海哲学界追思陶德麟:他一生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 , 陶德麟作出过重大理论贡献 , 产生了全国性的重大思想影响 。 改革开放以后主持编写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著名教科书 , 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总论及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副主编 。 陶德麟生前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陶德麟文集》等 , 曾获众多国家级论文和著作奖项 。 晚年着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 对此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