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当重文轻武的宋朝遇到强悍的党项人,军事行动该如何该开展?( 二 )


摘星堡位于今吉强镇王昭村西三岔路口 。 东距怀远寨21公里 , 南距开边堡3公里 , 西北距宁安寨40公里 , 东北距镇羌寨18公里 , 西邻309国道 。
【爱历史】当重文轻武的宋朝遇到强悍的党项人,军事行动该如何该开展?
文章图片
“绍圣开边”行动中的泾原路堡寨
军事手段是影响外交政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 收缩防御型导向的外交策略 , 在军事上需要修筑城寨、边壞等配套工事的支撑;而主动对外扩张的攻势型外交策略 , 则更为看重前线部队的大兵团野战能力 。
但外交与军事的不同之处在于 , 鉴于国际情势的不断变化 , 外交政策必须保持相当程度的灵活空间 , 而军事经验却必须在长期战争中慢慢积累 。
加之大部分军队通常惯有的守旧求稳的文化特质导致与军事经验相配套的日常训练、编制装备、战术战法等一系列重要因素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
因此 , 宋夏战争后期北宋在宏观上采行开边进攻战略 , 又能与过往的军事经验维持平衡 , 便成为“绍圣开边”时代泾原路堡寨修建与功用的重要线索 。
1固守防卫战略
一般而言 , 筑城更多体现的是固守防卫战略的直接体现 。 堡寨群明显标识了边界线 , 为防御的展开提供支撑 , 是北宋对夏防卫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节点 。 但是 , 如若将堡寨修建于敌方领土 , 使得己方战线大为前推 , 它便可为进攻的军队提供前进基地 , 成为与攻势战略相匹配的军事手段 。
哲宗时期对夏战略从妥协退让到主动出击 , 就国家层面的大战略而言是一个极为剧烈的变动 。 但是从军事战略战术的角度来看 , 国家政策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太多明显的实质性变化 , 宋军在攻势作战当中依然沿用了很多过去开展防御时所总结出的手段 。
换句话说 , 进筑堡寨、诸路协同牵制等“绍圣开边”中常见的宋军战术 , 实际上是从防御作战中所引申而出 , “处于反攻阶段的宋军 , 其战役法和战术手段相当地保持了与之前进行防御期间的连贯性” 。 这使得宋军在两次平夏城战役中 , 得以迅速根据战场情势转换攻防 。
2浅攻战术的施行
西夏实际上也陷入了和北宋进行消耗战的不利态势;由于两国之间的体量差距过于悬殊 , 比拼消耗以维持局势对于夏人来说实在是最不上算的选择 。
夏人若不调动大军 , 则边境农牧业不保;而严加戒备 , 却又徒耗物资、分散兵力以至于影响南犯战备 。
由于陕西各路在地理上受到山脉与河流的阻隔 , 在抵抗西夏进攻的时候一味采取内线防御的策略并非总是有利 , 因此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时机加入前沿防御的因素 , 拓展战略空间 。 由此可见 , 浅攻战略的最终目的 , 当是以陷西夏于被动的手法 , 由间接路线削弱其进攻能力乃至整体国力 , 进而保障未来的拓边攻势 。
【爱历史】当重文轻武的宋朝遇到强悍的党项人,军事行动该如何该开展?
文章图片
二平夏城与灵平寨的进筑
“绍圣开边”宋军在泾原的堡寨修筑与拓边行动 , 由绍圣迄元符年间 , 由葫芦河谷进筑 , 一路抵达西夏南侵的前进基地天都山 , 最终实现与熙河路战线连接 。 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首先是绍圣四年(1097) , 宋军沿葫芦河河谷向北一路推进 , 修筑平夏城与灵平寨 。
绍圣初年宋夏双方在葫芦河的战线依旧犬牙交错 , 葫芦河河谷的两个重要交通节点石门关与没烟前峡仍然由西夏牢牢控制 , 对宋人军事行动构成严重威胁 。
一方面构成了平夏城的侧翼 , 有效掩护了宋人在石门关峡口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 , 则与熙宁寨和平夏城连成一线 , 牢牢控制了今三营镇以北 , 葫芦河以西的大片平坦沃土 , 适宜开垦耕种 , 是夏人赖以南犯的重要补给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