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哥说史|司马昭究竟安的什么心

在中国有个广为人知的歇后语 , 叫“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 曹髦凭什么断定司马昭之心就是篡逆之心?又凭什么断定“人所共知”司马昭有篡逆之心呢?不幸的是 , 两千年来 , 人们一直在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地球人都知道”的阴谋和野心 , 却并不关心其中真伪 。 那么 , 司马昭之心到底是颗什么心?
司马昭并无杀曹髦之心 。 关于曹髦其人 , 陈寿的评价恰如其分:“高贵公才慧夙成 , 好问尚辞 , 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 , 自蹈大祸 。 ”唐代诗人王勃如是评:“高贵乡公名决有余 , 而深沉不足 。 其雄才大略 , 经纬远图 , 求之数君 , 并无取焉 。 ”意思是 , 曹髦有才气 , 但性格不够“深沉” , 浮躁轻率 , 缺乏帝王心术 。 性格决定命运 。 当皇家威权尽失时 , 曹髦不能忍 , 结果自取其祸 。
杨哥说史|司马昭究竟安的什么心
文章图片
相反 , 司马昭有着一颗仁爱之心 。 甘露二年七月 , 司马昭在充分准备后 , 率领青、徐、荆、豫及关中军队26万(号称50万) , 迅速推进到寿春并四面合围 。 当谋臣将领均主张急攻孤城、速战速决时 , 司马昭却说:“寿春城防坚固 , 兵力众多 , 急攻会带来巨大伤亡 。 若东吴从后边掩杀 , 我必将腹背受敌 , 这很危险 。 今三叛(诸葛诞、文钦、唐咨)聚集城内 , 已有了全歼的可能 , 想方设法留住他们 , 可坐取胜利 。 ”在司马昭的安排下 , 魏军没有立即攻城 , 而是高垒深沟 , 依仗充足的人力物力 , 摆开了持久战架势 , 尽量将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
杨哥说史|司马昭究竟安的什么心
文章图片
【杨哥说史|司马昭究竟安的什么心】司马昭有着一颗仁智之心 。 平定诸葛诞叛乱之役 , 我们可窥见司马昭算无遗计的智者之心 , 而在灭蜀之战中 , 其智者之心更为突出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 完成了战略转变 。 司马懿父子主政后 , 恢复了曹操、曹丕的守势战略 , 专注于东南战线 。
杨哥说史|司马昭究竟安的什么心
文章图片
公元259年 , 在扑灭诸葛诞叛乱六年之后 , 统一国家的时机已经成熟 , 司马昭欲主动出击消灭吴、蜀 。 关于先取哪里 , 其内部又生争执 , 谋臣、将领们受惰性思维的支配 , 几乎众口一词地指向东吴 。 司马昭力排众议 , 仔细分析道:“粗略地估算 , 如果先取东吴 , 必须打造战船 , 疏通水道 , 大致需要千余万人工;更何况 , 南方潮湿 , 军队南下必然会因水土不服发生瘟疫 。 如果先取西蜀 , 三年之后 , 乘巴蜀地理之利顺江而下 , 水陆前进 , 那将是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两个古代赫赫战例的重演……”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 , 为统一中国选择了最为简捷的途径 。
?
令人叹息的是 , 由于曹髦的误导 , 也由于国人衡量是非的帝王标准 , 使得司马昭这位顺应历史和民心 , 在三国史上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 , 却遭到世人千秋万代的鞭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