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万玛加
日月山下,湟水河畔,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热闹非凡,包粽子、绣香包,一派端午气象。
“我们把举办的首届香包节和‘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结合起来,为游客和当地群众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充分展示我们本地非遗文化的魅力。”湟源县县长史超介绍说,活动期间,来自湟源县绣娘手中的上万件作品亮相展会。
壮实威猛的牦牛、羽毛分明的孔雀、清新淡雅的荷花、精巧别致的福娃,还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一根根五彩绣线,在一双巧手中变成各具特色、精美无比的香包作品。在古城千米长街上,一排排色彩绚丽的展台,一件件形态各异的香包,让人目不暇接,香包的香气与粽子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满满都是端午的味道。
湟源县位于湟水流域,文化积淀深厚,端午节制作、佩戴香包的习俗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时湟源香包十分兴盛,是人们佩戴、馈赠的佳品。而至近代,香包则多为端午节的赠品。以香包为礼,赠佳人好友做信物,以香包为伴,寄情寄思。
端午节佩戴香包既是青海传统习俗,也是青海民间手工艺术的缩影。河湟刺绣非遗传承人蒲月光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她给采访人员展示了自己的香包作品。
“我们湟源的香包上是青海传统的‘青绣’,但如今在制作过程中,也会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蒲月光介绍,湟源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讲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比如肩头狮虎香包,一般头比身大,有爪无腿,既不是真实形象,又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就。
“端午假期,在古朴厚重的丹噶尔古城,广大非遗传承人进行香包的集中展示,这是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更是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史超说,这不仅能帮助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获益,也能让广大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4日 04版)
【 湟源县|青海湟源:包粽子 “晒”香包】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塔尔寺|青海塔尔寺第九世格嘉活佛坐床继位
- 青海省委|青海发布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LOGO)
- 石永|青海90岁曲艺民俗“活辞典”研究70年仍笔耕不辍
- 梆梆舞|青海土乡遗俗梆梆舞 祈福众生平安吉祥
- 非遗|“非遗+旅游”产业助力畅游青海
- 传统节日|青海:非遗展演激活春日文旅市场
- 青海省|青海最有名的8种小吃,每种都是青海人的心头爱,你吃过几种?
- 张雪峰|深度|“老君托梦”天价酒 青海春天“旧镰刀”恐难割“新韭菜”
- 环卫工|小伙4年为环卫工提供2万碗免费面
- 说说压岁钱|散 文 | 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