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来来来 , 看这种柴木灰 , 现在很难找到了 。 它是我烧制必备的原料 , 多一点不行 , 少一点也不行 。 ”今年67岁的卓立固 , 是武夷山遇林亭窑黑釉茶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日前 , 他的建窑建盏扩展项目——武夷山遇林亭黑釉茶盏制作技艺入选武夷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是9位代表性传承人中最年长的一位 , 可谓大器晚成了 。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卓立固祖籍宁德市寿宁县 , 祖辈以制陶瓷为生 。 因家境贫寒 , 1967年小学毕业后 , 他跟随父亲落籍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 世居溪东 , 开设家庭窑场 。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从16岁起向父亲学习制陶工艺 , 主要以烧造口径不同规格和不同造型的酒缸为主 。 卓立固先后在东林庙五里砖瓦厂、樟树大队和湖桃农场当过制陶师傅 。 2008年受遇林亭窑业公司聘请担任制盏大师傅 , 五年后自己创立了武夷山东岸建盏有限公司 , 并将祖辈传承下来的窑口(截至目前发现为武夷山市最早、最长的民窑龙窑) , 进行全面修复 , 重新投入生产 。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我就是武夷山人 , 从小喝岩茶长大 。 盏因茶而生 , 茶为盏代言 , 我的生活离不开这里的金木水火土 。 ”卓立固热爱武夷山的茶文化 。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2014年 , 卓立固以传统制作场地、设备 , 配合最具传承的制作技艺生产黑釉建盏 , 按宋代工艺制作流程 , 专心致志研究遇林亭黑釉茶盏、兔毫茶盏 , 器型有传统束口、撇口、斗笠盏、香炉盏、花瓶、茶杯 , 成品釉色浓黑 , 兔毫丝丝分明 。 他遵循古法制盏 , 将柴窑生产的原始技艺推广传播 , 日常生产的柴烧黑釉盏有兔毫盏、花瓶、茶杯、茶具、茶器等系列工艺品 , 使黑釉产品达到形似、质似 。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2014年 , 卓立固以传统制作场地、设备 , 配合最具传承的制作技艺生产黑釉建盏 , 按宋代工艺制作流程 , 专心致志研究遇林亭黑釉茶盏、兔毫茶盏 , 器型有传统束口、撇口、斗笠盏、香炉盏、花瓶、茶杯 , 成品釉色浓黑 , 兔毫丝丝分明 。 他遵循古法制盏 , 将柴窑生产的原始技艺推广传播 , 日常生产的柴烧黑釉盏有兔毫盏、花瓶、茶杯、茶具、茶器等系列工艺品 , 使黑釉产品达到形似、质似 。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一直以来 , 这类盏都被当作建盏产品 , 直到遇林亭窑的发现 。 遇林亭窑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 , 与风景秀丽的莲花峰相邻 , 分布面积近6万平方米 。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今年能被评为武夷山遇林亭窑黑釉茶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是我这辈子感到最骄傲的事 。 ”卓立固激动地说 。 从学习制陶烧盏至今 , 卓立固入行已50年 。 “我不但自己在研究 , 还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烧制建盏 , 把我们老祖宗的龙窑柴烧技艺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 ”卓立固如是说 。
照真达俗|在龙窑中烧建盏,窑温高达1300摄氏度,六旬工匠制陶50年
文章图片
2011年 ,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经过多年的研究学习 , 传统制盏的工艺流程早已印刻在卓立固的心中 , 也练就了他严谨专注的制盏态度 。 从选瓷土练泥到拉坯修坯 , 无不亲力亲为 。 转盘飞转之间 , 一拉一捻之势 , 变化无穷无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