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曹魏的立嗣之争( 四 )


“发怒翘胡子”“怒发冲冠”只属于夸张的文学修饰 , 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 谁也没见过一个人发怒时胡子能翘起来 , 崔琰的胡子翘着 , 自是连日做苦工 , 无暇修整的结果 。 至于“若有所瞋”则更是主观臆断 , 这要能成为罪名 , 天底下就没有守法之人了 , 只要我愿意 , 看谁都能“若有所嗔” 。 有本事就告诉曹操崔琰说了哪些犯忌的话 , 拿“虬须”和“若有所瞋”说事 , 明显是找不到证据 , 又偏要害人 。
而曹操的关注点在“门若市人”上 , 一个犯了罪的人 , 理应无人问津才对;这么多人支持他 , 难道是我错了?
于是小事变成了大事 , 曹操下令将崔琰下狱 。
曹操以为崔琰会在狱中自杀谢罪 ,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 崔琰在狱中该吃吃 , 该喝喝 , 还长胖了 。
曹操无奈 , 只好派人到狱中对崔琰说 , 难道一定要我亲自动手吗?
崔琰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一天 , 因他性情刚直 , 为小人忌恨 , 但他看重气节 , 不屑于解释 , 也不会为了求生向权力低头 , 当他明白曹操意思后 , 便在狱中自杀了 。
崔琰是曹魏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 他的死是一条重磅新闻 , 朝野议论纷纷 , 有一个人尤其不满 。
他就是曾建议曹操“奉天子”的功臣毛玠 , 与崔琰共同负责官员的选举任命 , 只提拔道德品行良好且有真才实学的人 , 不学无术、道德败坏的人都得不到任用 , 玩忽职守、贪污腐败的官员一律撤职查办 , 毛玠廉洁奉公 , 崔琰刚正不阿 , 在他俩的示范引领下 , 魏国官场的风气一片肃然 。
跟崔琰一样 , 毛玠在立嗣问题上也倾向于立曹丕 , 他曾秘密向曹操进谏说 , 袁绍在立嗣问题上嫡庶不分(不立嫡长子袁谭而立庶出的小儿子袁尚) , 导致国家覆灭 。 我听说您最近宠爱临淄侯曹植 , 这应该是不可靠的传闻吧?
一次宴会 , 毛玠起身上厕所的时候 , 曹操指着他的背影对左右说 , 真个正直之士 。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好人 , 也被告发者盯上了 。
告发者对曹操说 , 毛玠出门看见有的罪犯脸上被纹了字 , 妻子儿女被没收成为官奴 , 说了一句 , “老天不下雨 , 正是这个原因吧(使天不雨者盖此也)”?
刚杀完崔琰的曹操多少有点心虚的 , 但魏王的权威不容挑战 , 谁敢在这个节骨眼替崔琰出头 , 谁就跟崔琰一个下场 。
一不做 , 二不休 , 曹操又下令逮捕毛玠下狱 。
已经杀了一个无辜的崔琰 , 还要杀毛玠就太说不过去了 , 除了毛玠上书自辩外 , 侍中桓阶、和洽等官员纷纷向曹操进谏 。
桓阶请曹操提供毛玠获罪的依据 , 曹操解释道 , 毛玠到处诽谤我 , 还为崔琰叫冤 , 这是不顾君臣大义的行为 , 这还不该抓吗?
和洽说 , 毛玠对大王的忠心有目共睹;如果举报者掌握了确凿的证据 , 请将他交司法部门公开审理 , 如果真的有罪 , 该斩首就斩首;但如果是举报者诬陷 , 那我们应该追究举报者的责任 。
公开审理的结果只有一个 , 就是证据不足放人 , 曹操只好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 免掉了毛玠的官职 , 再放他出狱 。
毛玠出狱后不久就病死了 。 听到毛玠的死讯 , 曹操赐给棺木、祭器、钱和绢帛 , 又给他儿子毛机封了官 , 当然 , 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安抚群臣的情绪 。
下面我们讨论一个问题 , 害死崔琰、毛玠的是谁?
告密者只是小卒子而已 , 崔、毛二人之死 , 我们看得到一只无形的手在推波助澜 , 那么这只幕后黑手是谁?
翻翻史书就找到答案了 。
《三国志﹒魏书﹒徐奕传》里说 , “曹操是至明之人 , 崔琰、徐奕 , 也都是一时清正贤明之人 , 以忠诚信义在魏国得到重用 , 而丁仪离间他们 , 导致徐奕被罢官、崔琰被赐死”(武皇帝 , 至明也 。 崔琰、徐奕 , 一时清贤 , 皆以忠信显於魏朝;丁仪间之 , 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 。
《三国志﹒魏书﹒何夔传》里说 , “当时丁仪兄弟受宠 , 丁仪与何夔不合 , 尚书傅巽对何夔说 , 你和丁仪的矛盾已经很深了 , 你的朋友毛玠都被丁仪害死了 , 你何不让让呢?何夔回答说 , 品德败坏害的是他自己 , 怎么害得了别人?再说怀奸佞之心在圣朝做事 , 又能做多久?”(时丁仪兄弟方进宠 , 仪与夔不合 。 尚书傅巽谓夔曰:“仪不相好已甚 , 子友毛玠 , 玠等仪已害之矣 。 子宜少下之!”夔曰:“为不义适足害其身 , 焉能害人?且怀奸佞之心 , 立於明朝 , 其得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