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三分天下”VS“五代十国”:汉唐两朝灭亡后的割据局面有何不同

元微之
【国家人文历史|“三分天下”VS“五代十国”:汉唐两朝灭亡后的割据局面有何不同】《三国演义》开篇有云:“天下大势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 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史上颠扑不破的真理 。 汉、唐号为盛世 , 是当时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帝国 , 最终也难以避免走向灭亡 。 但仔细来看 , 它们分裂的方式明显不同: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分天下 , 唐亡之后却有五代十国诸多政权的并立和更迭 。 (五代十国是指从唐朝灭亡到宋朝统一期间存在的诸多政权 , 五代指在中原立国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 , 十国指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南汉、北汉、楚、荆南十个割据政权 。 )五代十国政权虽多 , 但是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 最短的后汉只有四年 。 政权的频繁更迭成为乱世的主流 , 而割据政权的林立给人们留下了碎片化的历史印象 。 那么 , 相对于汉末的三国鼎立 , 为何唐末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呢?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 , 朝中外戚和宦官专权 , 清流士人遭遇党锢之祸;地方民不聊生 , 黄巾起义风起云涌 , 各州郡屯驻重兵 , 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 经过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 , 东汉政权早已摇摇欲坠 , 但当时却少见称帝和割据自立者 , 各路诸侯仍在大汉的旗帜之下争斗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 将这种现象归功于自己 。 他曾经说过 , 我作为宰相 , 已经做到了人臣的极致 , 早就超过了我的期望 。 如果国家没有我 , 不知道多少人称帝 , 多少人称王(设使国家无有孤 , 不知当几人称帝 , 几人称王) 。 他还将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 , 认为自己像他们一样虽然兵势广大 , 却仍然能够尊奉周天子 。 曹操虽然到死都没有称帝 , 但并不是没有取代汉朝的想法 , 只是当时的环境并不允许 。 曹操在建安十七年进爵魏公 , 想要行“九锡”大典 , 效仿前朝王莽代汉的经验 , 为禅让做准备 , 但最后因士族的反对才作罢 。 曹操的重要谋臣 , 被他视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 也因反对他称帝而被迫“饮药而死” 。
国家人文历史|“三分天下”VS“五代十国”:汉唐两朝灭亡后的割据局面有何不同
文章图片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汉末世家大族聚族而居 , 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 , 发展庄园经济 。 依靠宗族和部曲、宾客 , 他们能够组建自己的军队 , 在汉末的地方动乱中武力自保 , 而更为重要的是 , 他们还垄断了当时最重要的知识——经学 。 两汉时期 , 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 , 通经可以入仕做官 , 所以刺激了大批士人的学习热情 , 不仅游学风气盛行 , 太学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 , 而且私家教授十分发达 , 形成了浓厚的家学传统 。 在汉末的政治动乱中 , 太学逐渐荒废 , 家学却以保存并逐渐兴盛起来 。 家学之所以成为世家大族的专利 , 除了深厚的历史传承外 , 与当时书写的材料有直接的关系 。
东汉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造纸技术 , 但尚不成熟 , 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仍然是布帛和简牍 , 这就让书籍成为一种奢侈品 , 制作和保存极为不易 。 南北朝时 , 北周军队攻破江陵 , 大藏书家梁元帝进入东阁竹殿 , 令舍人高善宝焚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 并且感叹说“文武之道 , 今夜穷矣!”可见当时的藏书成本仍然很高 。 这样 , 普通百姓难以获得图书 , 学习知识 , 当然也无法入仕为官了 。 作为当时国家统治最重要的基础 , 世家大族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 , 仍然保持着较为浓厚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观念 , 而得不到他们的支持 , 称帝只会变成众矢之的 。 袁术在建安二年获得了秦汉的传国玉玺 , 随后利用“代汉者 , 当涂高”的谶言公开称帝 , 很快遭到了吕布、孙策等人的讨伐 , 宣告失败 。
国家人文历史|“三分天下”VS“五代十国”:汉唐两朝灭亡后的割据局面有何不同
文章图片
电视剧《三国》中的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