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隐私泄露……金融安全隐患关山难越,新概念“可信AI”能否破局( 二 )


在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看来 , 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算法”得出的技术结论 , 这一结论在落地过程中是否值得相信、是否能产生长期的正面影响有待考量 , 可信AI实际上是为规范人工智能发展提出的自律性要求 。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则进一步表示 , 从当前行业现状来看 , 违规采集、使用用户数据等问题依旧频发 , 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可信性都需要增强 , 打破数据孤岛过程中如何防止技术公司滥用数据优势 , 也向技术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数据使用要求 。
金融领域仍是主战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医疗、教育等众多行业中找到落地场景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由于涉及到多类用户信息 , 金融领域场景尤为火热 。 多位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也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坦言 , 金融领域当前仍是最主要的“战场” ,人工智能在风控、投顾、营销、理赔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
对于传统信贷业务投入产出不对等或者无法进行风险评估等情况 ,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风险客户 , 降低逾期率 , 线上化的金融业务也更为便利 。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 更多长尾客户获得金融服务 ,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 , 这也是可信AI的体现方式之一 。 ”王诗强表示 。
除了助力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外 , 人工智能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并进一步开始向监管科技领域拓展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在多个试点城市披露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应用中 , 也大量出现了人工智能的身影 。
广州于6月4日公示的第二批4个创新应用中 , 便包括“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风险交易预警服务”“基于知识图谱的外汇违法违规风险行为识别应用”等产品 。 通过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 , 进一步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与传统性 。
孙扬指出 , 在金融领域的相关活动中 , 金融机构应用科技分析数据、科技公司通过技术获取数据 , 都要保持穿透式的监管 。 在监管科技方面 , 可以利用联邦学习、知识图谱、区块链、物联网金融等技术来实现金融活动监管 。 比如物联网金融用于供应链金融 , 区块链用于反洗钱 , 知识图谱用于贷款中介识别等 。
此外 , 有从业机构负责人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透露 , 在通过可信AI强化监管科技方面也在发力 , 例如在自主研发的系统中嵌入监管中心使用板块 , 便于监管层对体系内金融机构处理用户数据是否违规等行为进行管控 , 但目前相关板块业务仍处于完善调整阶段 。
防止矫枉过正
值得一提的是 , 可信AI发展的过程同样面临难题 。 李晓林直言 , 在同盾知识联邦体系中 , 如何确立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充当合格的协调者和监管者 , 如何完善各参与方的激励方式 , 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配合度等问题 , 仍需要进一步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