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人那事|为什么唯独三国时期的谋士最出名?,中国历代谋士那么多
三国时期为什么谋士多?是有原因的 。
因为三国时期属于东汉末年 , 是一个天下合久必分的大乱世 , 人们想要在乱世生存好 , 就需要拥有各种谋生的本事 。
谋士 , 就这样屡见不鲜又层出不穷 , 前赴后继地出现在了三国的舞台 。 比之战国时期都不逞多让 。
想要混的好 , 要么凭借出身 , 比如曹操 , 四世三公的袁绍 , 或者有仁慈之名的刘玄德 。 要么能打仗 , 比如关羽、张飞、赵云、吕布、董卓、孙坚、孙策 。
还有一种 , 就是能出谋划策的文官 , 比如郭嘉、孔明、庞统、鲁肃、荀彧、陈宫、陆逊等等 。
那为什么三国时期谋士那么多呢?
要说三国谋士多 , 先说两汉人才选举制度 。
两汉的人才选举制度 , 是察举制 。 察举也就是选举 , 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 汉代察举的标准 , 大致不出四条 , 史称“四科取士” , 《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 , 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 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 足以决疑 , 能按章覆问 , 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 , 遭事不惑 , 明足以决 , 才任三辅令 , 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
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 , 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 , 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 这些都是功名 , 有了功名 , 便可实授官职 。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 , 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 欲为官者必须由人举荐 , 而被举荐的先决条件是以孝廉为代表的个人德行 , 这就逐渐形成了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 。
孝廉制度为社会阶层的流动建立了一个通道 。 孝廉制度之前 , 国家官僚虽非贵族世袭 , 但贵族集团同时便是官僚集团 , 仕途为贵族团体所垄断 。 而孝廉制度所举荐的不再是全部由贵族子弟所组成的内部集团 , 从理论上把可以被举为孝廉的人员范围扩大到了全国 。
但孝廉制度也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公正 , 随着舆论评价与仕途沉浮相联系 , 就很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
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大量“选举失实”的现象 。
直到曹操审时度势 , 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 才做到了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
而三国谋士的大量出现 , 就是在这样一个东汉末年“选举失实”的情况下诞生的 。
想要打天下的大都出自十八路诸侯 , 都是贵族官僚 。 既然割据一方 , 自然需要人来帮他们出谋划策 , 治理吏治 , 国计民生 。
所以 , 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群雄们开始了广纳人才的策略 。 各路诸侯招贤纳士 , 各种人才也纷纷出世 , 拜入门下 。
一时间 , 造成了三国时期谋士无数的局面 。
当然 , 谋士多更重要的是为了打仗 , 为了夺取汉王室旁落的王权 。
这样 , 就形成了群雄逐鹿 , 无数谋士璀璨夺目的斗智场面 ,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武将们耀眼绚烂 , 谋士们计谋四方 。 端的是中华数千年 , 最精彩的计谋年代 。
各种闻所未闻的计谋一应俱全 , 俨然后世的教科书 , 无数中国武将和兵书将三国研究了不知多少遍 。
只因三国一代的计谋 , 胜过其他朝代 。 造就了三国最经典的传奇 。
【那些年那人那事|为什么唯独三国时期的谋士最出名?,中国历代谋士那么多】结语:其他朝代并非没有谋士 , 只是三国智谋计策百出 , 五花缭乱 , 其他朝代相形见拙罢了 。
文章图片
- 融睿历史|竟不如一位口吃的大臣,汉朝那些事18:在刘邦眼里戚夫人夜夜哭泣
- 运动那些事儿|后“称病”回家,灭太平天国首功之臣:打残陈玉成、李秀成
- 运动那些事儿|路上为何没有人敢劫,劫了立刻没命,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 运动那些事儿|不费一兵一卒便削减诸侯实力,历史上无人能解,千古阳谋推恩令
- 那些年的梦7TB|这种看法极有可能是错的,说隋炀帝是个坏国君
- 小人物—读历史|粟裕“镇”不住华野那些“老资格”吗,没有陈毅的支持
- 那些年的大雨|这个细节要掌握,不然花量少的可怜,虎头茉莉修剪
- 【医生】那些课本上没教过的历史事件(五)
- 历史小c|看完后整个人都不好了,那些重口味的历史真相,
- 听雨听风听打雷|后果有多严重,给人面子有多重要?看历史上那些啪啪打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