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负责阻击的志愿军一枪不发,营长冲上去刚想骂,却变成嚎啕大哭( 二 )


张荫轩在讲“水分子”时说:“当你逃离沦陷区奔来大后方时 , 你的母亲流下的那一滴眼泪 , 就是水的分子组成的 。 与泪水同时存在的还有感情 。 水分子是物质 , 感情是精神 , 泪水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 。 ”
这席话一出口 , 父亲和许多同学哭作一团 。
“课堂就是抗击日寇的战场 , 手中的笔就是抵抗日寇的钢枪 。 我们都是在屏住了呼吸在听课 。 ”
父亲的回忆是那个时候教与学的真实写照 。 老师们教书呕心沥血 , 学生们学习
如饥似渴 , 所以父亲和同学们的学问都十分扎实 。
抗战胜利后 , 父亲的名声就在家乡传开了 。 国立二十二中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共有74名毕业生 , 整个胶东半岛仅有7名 , 莱西莱阳(当时两县合二为一)只有父亲一人 。
二、归来时 , 最好的三弟不见了1950年2月14日 , 农历腊月廿八 ,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安德烈夫斯基大厅里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 对于拥有4亿多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 , 这算得上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
这一天 , 对于我远在乡下的爷爷奶奶来说 , 还有另一重喜悦——在这个飘着雪花的傍晚 , 离家10年的儿子、我的父亲回来了!
自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18军南郑(今陕西汉中)留守处转业的父亲 , 走下了青岛至莱西的长途汽车 , 徒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莱西一个叫范家疃的村庄 。
父亲回到这个27口人的大家庭 , 是拥有上千口人的范家疃村唯一没有分家的家族 , 仅父亲的堂兄弟姊妹就多达19位 。 然而 , 三叔并不在其中 。
1945年 , 日本投降 , 胶东八路军对负隅顽抗的日军和汉奸开始了反攻作战 。 水集解放那天 , 胆大的三叔逃课去水集围观八路军作战 。
次日 , 三叔受到学堂先生的教育:学生嘛 , 念好书就行 , 别的不要管 , 你喜舞刀弄枪 , 那当兵去好了 。 生性刚烈的三叔当即就与先生辩白起来 。
当天 , 恰逢胶东八路军警备4旅来学校招兵 , 三叔立即报名 , 连家都没回 , 跟着队伍离开了 。
这一年 , 我的三叔15岁 。
爷爷奶奶得到消息后 , 急忙赶到学校找人 , 可是已经寻不到队伍 。 奶奶思儿心切 , 当夜哭瞎了一只眼睛 。
读到三叔寄回来的几封家书 , 刚刚归家的父亲才了解到他参军后的情况:
三叔加入八路军警备4旅8团后 , 跟着部队横扫了胶东日军和顽固派;
接着西进 , 打莱芜、攻孟良崮、克周村、下潍县 , 还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战役;
一直打进了上海 , 成为27军80师240团司令部卫生班的班长 。
三叔参加胶东警备4旅8团时 , 因受过联合中学教育 , 而且机灵勇敢 , 很快就受到了时任团作战参谋于春圃的重视 。 淮海战役后 , 已经升任240团团长的于春圃 , 将三叔从一线连队调到了团部任卫生班班长 , 加以培养 。
父亲连夜给三叔写信 , 告知自己已归家 , 勉励三叔好好表现 。
家人不知道的是 , 此时 , 三叔已经离开了上海 , 随部队来到了杭州湾北侧的金山卫 , 为解放台湾备战 , 进行武装泅渡演练 。 当时 , 部队的作战训练是秘密的 , 指战员的书信也受到了纪律约束 。 信寄出半年多 , 直到1950年的9月中旬 , 父亲才收到了结束攻台演练任务的三叔的回信 。
喜出望外的父亲急忙写了回信 , 然而 , 又迟迟不见回音 。
原来 , 朝鲜战争爆发 , 三叔所在的27军80师240团与整个27军以及9兵团已经沿铁路北上 , 到达山东的泰安一带 , 随时待命出国应战 。
1950年10月25日 , 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 , 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
父亲确切地知道抗美援朝战争 , 是在11月8日上午 。 下课后 , 父亲回办公室翻阅《人民日报》 , 在头条位置看到:
“新华社朝鲜北部某地电讯:在中国人民支援部队参加下 , 朝人民军获重要胜利 , 11天歼敌6千 , 收复广大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