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环保企业混改背后:转向区域化流域性环境综合治理( 二 )


马辉认为 , 由于2018年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资管新规、PPP政策收紧等 , 对于民营环保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而言 , 影响是巨大的 。 企业资金紧张甚至处于断裂边缘 , 此时就急需外部力量的介入 , 国资肯定是其首选 , 而一些大型央企也把环保领域视为战略转型的目标 , 正因此 , 促成了一波又一波国企与民企的合作 , 催生了一大批混合所有制环保企业 。
操盘背后
大型央企、国企在环保领域持续推进市场布局和并购操盘 , 其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的考虑 。
5月21日 ,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银保监会、全国工商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 其中提出多项利好政策 , 明确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节能环保企业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 , 发挥各自优势 , 合作开展相关业务 。 《意见》提出进一步开放重点行业市场 , 在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 , 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放开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 。 积极支持民企参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 参与医废处理处置、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 。
针对民营节能环保企业资金链问题 , 《意见》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 , 搭建交流平台 , 促进资管公司、投资基金、国有资本等积极参与民营节能环保企业纾困 , 合理化解股票质押风险 。
“这些本身对民营环保企业就是一个重大利好 。 ”马辉对《意见》中多个具体表述比较认可 , 感到很振奋 , 如完善招投标 , 兑现对民企的各项承诺 , 鼓励民企参与补短板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建设等 , 这都是一个加强版 , 以解决产业内一些老大难问题 。
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其实每年国家层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关政策利好 , 但具体到每一家环保民企 , 获得感都不一样 。 行业专家认为 , 整个环境产业方兴未艾 , 环境治理仍是刚需 , 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持续利好的 , 不能说对谁更有利 , 关键是要修炼好内功 , 回归环境产业的本质 。
“大型央企更适合承担长江大保护等大的战略性任务 , 它们从设计、投资、设施设备到工程建造、运营等 , 都组成了联合体 , 建立了生态圈 。 这个路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 ”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向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介绍 , 从今年一季度环保项目招投标情况看 , 有28家央企中标 , 占央企总数的三分之一 , 还有十几家省一级的都成立了环保平台公司 。
不过 , 对于央企的大举进入 , 业界有此担忧:如果一半以上的央企都集中在一个时间点进入 , 是否合适?投资效益到底会如何?毕竟有长期的市场风险控制能力 , 包括运营、技术、科研等方面的能力积累是必须品 。
对此 , 杨斌表示 , 希望有序竞争 , 更多关注增量而非存量项目 。 环保企业要积极适应、拥抱新形势的变化 , 不能关起门来怨天尤人 。
趋势
在马辉看来 , 比较明确的鼓励混改 , 在大的环境及逻辑推动下 , 有加强作用 。 这两年 , 环境领域的混改其实一直都在进行 , 与大环境相关 。 但最开始是纯市场化的行为 。 “前两年行业内大规模的并购、混改行为 , 也需要时间进行消化、磨合 , 国资与民企的各自优势 , 才能真正实现融合 , 形成混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这才是我们混改的一个真正目的 。 ”
马辉告诉采访人员 , 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 , 环境产业更主要的突破口是在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综合集中治理 , 所需的并非以前那种零散的基于末端治理的单体项目 , 而会是大的综合治理项目包 。 近些年并购重组比较盛行 , 其实也是基于市场的现实需求 。 未来整个产业通过不断的并购重组 , 将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性、流域性、全国性的综合环境集团 。 这是未来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