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历史|利缓则捱?司马懿老成的谋略思想,急于缓的辩证法,可急则乘

司马懿歼灭辽东叛军主力后 , 立即对襄乎实行了四面包围 , 使公孙渊成了瓮中之整 。 琴琴姐咋家乡本次要讲的是关于司马懿的一些事情 。
当时 , “正值秋雨连绵 , 一月不止 , 平地水深三尺” , 围城的魏军“皆在水中 , 行坐不安” 。 然而 , 在这种情况下 , 司马懿不但没有乘势一鼓作气拿下襄平 , 相反 , 却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 , 魏军的一些将领 , 纷纷劝说司马懿将营寨移到“高处” , 以避雨水 , 司马懿却一概拒绝 , 并郑重声明:“如再言移营者斩!”后来右都督仇连冒死前来劝谏司马懿 。
再读历史|利缓则捱?司马懿老成的谋略思想,急于缓的辩证法,可急则乘
文章图片
司马懿一怒之下 , 斩了仇连 , “于是军心震慑应当说 , 司马懿劳师远袭 , 利在速战 , 力避持久 。 谁知 , 这位司马太尉此时竟反惯例 , 既不移营避雨 , 却又围而不打 。 于是 , 他一面加紧催运粮草 , 一面“又令南寨人马暂退二十里” , 纵城内军民出城“樵牧” 。 直到雨过天晴 , 方挥军攻城 , 这时城内粮草已尽 , 部队斗志涣散 , “人人怨恨 , 各无守心” , 并且还有人“欲斩渊首 , 献城归降” 。
再读历史|利缓则捱?司马懿老成的谋略思想,急于缓的辩证法,可急则乘
文章图片
在这内外交困的形势下 , 公孙渊连夜逃出南门 , 径往“东南而走” 。 但司马懿早在途中设下了伏兵 , 公孙渊父子双双被擒 。 可见 , 用兵施术贵在从实际出发 。 当初 , 司马懿克日袭孟达 , 是处于蜀军正向曹魏大举进攻而孟达机起兵谋反的紧急时刻 , 如果不能很快消除这场叛乱 , 孟达一旦与西蜀形成呼应之势 , 那对曹魏的影响就很大了 。 因此 , 当时平叛如救火 , 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
【再读历史|利缓则捱?司马懿老成的谋略思想,急于缓的辩证法,可急则乘】
再读历史|利缓则捱?司马懿老成的谋略思想,急于缓的辩证法,可急则乘
文章图片
再者 , 如同司马懿所说 , 平孟达时 , “我粮少兵多” , 又没来得及奏请魏主 , 后勤保障问题自然显得非常突出 , 若不能以突然的方式歼灭叛军 , 就会陷入被动之中 。 而平定辽东一战 , 是奉命兴师 , 不仅准备充分 , 而且后勤保障畅通 , 加之司马懿的计划是“百日”作战 , 并非“克日”即成 , 因此 , 冒雨攻城 , 利少弊多 。 公孙渊被困在城中 , 天雨连绵 , 外援截断 , 时间一久 , 叛军兵多粮少 , 自然会人心动摇 , 发生内讧 。
再读历史|利缓则捱?司马懿老成的谋略思想,急于缓的辩证法,可急则乘
文章图片
这时 , 司马懿变“围而不打”为“围师必阙” , 必然事半功倍 。 这则故事说明 , 如何确定作战指导思想 , 不能一概而论 , 不能单从原则出发进攻战就一般而盲 , 是宜速不宜迟 。 但是 , 在控制了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 , 采取拖延一下的办法 , 有时反而比急攻硬打更为有利 。 因为进攻作战的急与缓 , 也是辩证的统一 。 《兵经百篇·捱字》中指出:“可急则乘 , 利缓则捱 。 ”
再读历史|利缓则捱?司马懿老成的谋略思想,急于缓的辩证法,可急则乘
文章图片
当急而不急 , 会失去进攻的突然性 , 错过战机 , 陷入被动;当缓而不缓 , 不是根据敌人内部变化情况把握攻击的火候 , 即使可以取胜 , 也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 有时由于操之过急 , 时机不成熟 , 甚至还可能丧失主动 , 功败垂成 。 因此 , 对进攻者来说 , 不能单纯一味地求急求快 , 相反 , 应根据战场情况有张有弛 , 灵活制定战法 。 这段真实的历史记载 , 十分深刻地显示出司马懿老成的谋略思想 。 演义对这段具体的计算和分析 , 没有加以发挥 , 只是概略地一笔带过 , 似乎觉得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