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 中国制造|《人民名义》作者周梅森:当年因一本小说,40位官员联名告了他】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缘,周梅森受到家乡徐州市市委书记的邀请,挂职徐州市政府秘书长。
挂职期间,周梅森近距离地接触了官场的生态,灵感爆棚,写了官场小说《人间正道》。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徐州一些官员看到后慌了,以为周梅森写的是他们,于是40多位厅级干部联名写信告周梅森。
周梅森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这段挂职经历,为他日后创作出《中国制造》《绝对权力》以及后来大火的《人民名义》打下了基础。
一、在成为作家之前,周梅森是一个矿工。
1956年,周梅森出生于江苏徐州韩桥煤矿,父亲是矿区的地质测量工,母亲是普通矿工。
周梅森至今记得,小时候不仅生活环境恶劣,而且还饱受贫困折磨,那会儿家里的床都是矿上给提供的。一家老小六口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勉强糊口。
韩桥煤矿因为缺乏煤矿工人,所以很多矿工弟子刚上初中时,就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周梅森也没有例外,他是在14岁那年正式下矿的,一个月能挣9块钱。
也正是这段矿工生涯,为他日后逆天改命留下了伏笔。
黑黢黢的矿井中,除了在挥汗如雨中透支体力之外,还有随时被夺走生命的危险。周梅森曾亲眼看到,一个同学被压在了矿井下面。
文章插图
回到地面重新见到外面的太阳,周梅森突然感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空虚,他需要通过阅读来排遣这种惆怅。
奈何,那会儿因为贫穷,周梅森没有多余的钱买书,只能去废品站淘书。有一次,在废品站里,他淘到了一本没有封皮的书。
回去读了半天,才知道那是《巴尔扎克传》。他至今记得,传记中,巴尔扎克在拿破仑像下写了一句话:“你用剑征服世界,我将用笔征服世界!”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一样,照进了周梅森灰暗的生命。尽管那会儿,周梅森没想到用写作来改变命运,但命运却选择让他早早走上了写作这条路。
二、1974年,周梅森高中还未毕业,就被分配在韩桥煤矿工作,每个月工资39,一年还给发一套工作服。
尽管工作很辛苦,但在那个年代,这依然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
但周梅森志不在此,他想做中国的巴尔扎克,为了激励自己,他还让会画画的同学画了一幅巴尔扎克的素描,挂在屋子里激励自己。
多年后,周梅森回忆说:“那时年轻,胆大妄为,就认识三千多个字,就开始写小说了。我开始写作是源于贫困和孤独。当时,下了班也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活动,空虚又寂寞,读书和写作,就成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没有稿纸,周梅森就用包装炸药的废纸来写小说。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周梅森完成了以煤矿工人为主角的小说《煤乡怒火》。他把这本25万字的小说寄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但寄出去却杳无音信。
多年后,直至周梅森成名,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特意找到这部小说,还给了周梅森。
尽管书稿没有任何回应,但周梅森依然笔耕不辍。
此后,经历过无数次被退稿的打击,1978年,周梅森的一篇《家庭新话》终于发表在了《新华日报》上,并收到了7元的稿费。
为此,22岁的周梅森在接下来一个多月时间里,每天的心情都是高兴的,因为他明白,他已经握住了改变命运的钥匙。
一年后,靠着连续不断地发表作品,周梅森以一名矿工的身份,被调到南京一家名叫《青春》的杂志社里做编辑。
在《青春》杂志社工作期间,周梅森所接触的世界和之前大为不同,眼界开阔了不少,也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一个矿工到作家的身份转变。
1983年,周梅森出版了小说《沉沦的土地》,这部描写民国煤矿的故事,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名声,甚至当年有人还提出了“周梅森现象”,可见其作品的影响力之大。
一年后,年仅28岁的周梅森就进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同时,他还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然而,就在周梅森在写作领域逐渐站稳脚跟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地做出了一个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在时代的浪潮中,以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写出了更具影响力的作品。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