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之正在敲键盘|《天水围的日与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曾经 , 天水围是个让我充满好奇的地方 , 在我的想象中 , 它被蒙上一层浪漫的面纱 , 它和九龙城寨、笼屋、重庆大厦一样 , 是香港特有的产物 , 在这片井然有序的弹丸之地 , 它们于边缘地带杂草丛生 , 藏污纳垢且藏龙卧虎 。 后来和在香港从事了多年城市规划工作的好友深聊过才知道 , 想象毕竟只是想象 。 天水围曾被作为“规划失败”的案例遭遇口诛笔伐 ,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就是根据发生在天水围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 。
在毛骨悚然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之前 , 许鞍华曾经拍过一部温情脉脉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 对于许鞍华而言 , 后者只是前者的铺垫 , 真正的重头戏还是想把这起骇人听闻的灭门惨案搬上大银幕 , 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 没承想低调而寡淡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 上映后在业界和坊间都赢得赞誉声一片 , 更横扫当年各大华语电影颁奖典礼 , 在奖项上满载而归 。 这一切 , 都让重口味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反倒有些黯然失色 。
阿之正在敲键盘|《天水围的日与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文章图片
把《天水围的日与夜》影像化的过程颇有戏剧性 。 在该片编剧吕筱华还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求学之时 , 她将写好的剧本寄给当时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的许鞍华 , 剧本的故事背景设置在荃湾 , 讲述香港普通老百姓平淡生活的点滴 。 剧本寄出去后便石沉大海 ,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 , 吕筱华也从事了一份和电影毫无关系的工作 , 几乎忘记她还曾经创作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 后来她因为该片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编剧 , 言语之间满溢着无心插柳的惊喜 。
其实许鞍华并非不想把这个剧本搬上大银幕 , 只是苦于找不到资金 。 直到后来王晶决定注资 , 正在筹划《天水围的夜与雾》的许鞍华 , 把吕筱华的剧本故事背景从荃湾改成天水围 , 为的是给那起即将被影像化的灭门惨案做个柔和的铺垫 。 所以《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展示的 , 是个“非典型的天水围” , 并非大众口中的“悲情城市” , 因为它本就不是发生在天水围的故事 。
阿之正在敲键盘|《天水围的日与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文章图片
我最初对天水围的想象 , 也来自于这两部电影的反差 , 是什么样的地方 , 既可以让挣扎求存的草根阶层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 又潜藏着如此触目惊心的罪恶 。 虽然后来也知道 , 前者的美好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 但这正也是人们喜爱这部电影的缘由 。 尽管从荃湾搬到天水围 , 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故事逻辑 , 却和现实中的天水围是贴合的——基础设施简陋、工作机会稀少、精神生活贫乏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是门大学问 。
【阿之正在敲键盘|《天水围的日与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但既然这本就不是发生在天水围的故事 , 电影中的天水围多大程度地接近事实反而不重要 , 重要的是影片呈现的人性之美 。 描写底层民众的文艺作品 , 常常跳脱不开僧多粥少的困境 , 需要用大篇幅地着墨一群挣扎求存的人 , 如何抢夺有限的资源 。 《天水围的日与夜》里 , 并不乏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细节描写 , 然而和电影配乐一样 , 这些细节都只是影片的底色 。 与天水围的匮乏形成对照的是 , 影片中生活在天水围的人 , 无不宽容、隐忍、念旧、互助、无私 , 这些人性的美德并未透过非常戏剧性的事件和场景加以呈现 , 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散落在影片的各个角落里 。
阿之正在敲键盘|《天水围的日与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文章图片
影片以鲍起静饰演的贵姐在超市的工作为开端 。 乍一看贵姐和上了年纪的普通蓝领工人并无太大区别 , 超市也是日常生活中的超市 , 但随着影片的推进会发现 , 超市的场景 , 某种程度是“孤岛”的隐喻——工作时的贵姐 , 被水果摊子环绕 , 在果摊上亲力亲为、精耕细作她的一亩三分地 , 下班后脱去工作服 , 她和天水围的其他师奶一样 , 也需要货比三家地选购蔬蛋及肉类 , 跨出自己的主场水果摊后 , 超市的其他部分 , 于她都是客场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