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可以考中状元的人,都不是书呆子,真正的书呆子是范进,你能想象范进中状元吗?我觉得,无论在任何行业,可以脱颖而出的人都是优秀的人,转行到其他行业,假以时日一样可以脱颖而出;无论何种考核方式,只要能保证一定程度上的公平,选拨出来的,都是最优秀的那一批人人。
文章插图
科举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了,以至于我们不专门去研究,根本不知道究竟是怎么运作的。但是无论多么遥远,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关注点就应该聚焦在这些共通的东西上,那就是一个人从其所在的群体中被选拔出来,他肯定具有许多优秀品质,比如勤奋、好学、专注、踏实、天赋超群等等。而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无论何时都是干大事的人。
文章插图
古代科举相当于公务员选拔,他们读书是具备了基本素养,在古代基础教育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已然优秀了。如果不错的话科举出来也是先在地方上基层磨练吧,都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或者说斗争上去的。能斗上去的基本都是有能力的。具体执行工作自然有基层的小吏们负责,进士们到地方任职,负责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教育工作,告诉他们要忠孝仁义礼智信。
文章插图
八股大体大家都知道,每一部分写什么定死了的。古代没标点,用之乎者也判断一段句子,所以阅卷的时候考官会断错句子,结果读不懂反说考生写的不通,当然了,真要熟读书籍,对于几个字的用法当然烂于心中,断句手到擒来,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考官就这么个水平。手头没书没法说具体,这也是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毕竟灵活的考生少见。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科举决定一切,都是几个选拔制度并举。
文章插图
一般古人都是把八股当敲门砖,考完了就再也不写了,这点和今天高考一样,考完了谁去看那些书,至于说教材编的好的,后续教育大概没跟进,活到老学到老是肯定没做到的。当然教育的锅不能教材背,但觉得小学到高中的知识有用的,没接触新知识的可能太大。朝廷也觉得科举不靠谱,当官要熟悉吏治,但只碰过八股的文人哪懂吏治,这里就有一个著名的职业了——师爷,绍兴师爷天下闻名。
文章插图
像电视里一个贪官后面跟着坏师爷,这师爷绝不是什么狗腿子,出主意的全是师爷,师爷秉性如何,老爷秉性就如何。师爷是十分熟悉吏治的,人情世故那也是懂的多,天下最多的是糊涂官,但糊涂师爷却少见,因为糊涂的都被撤了。那么状元到底怎么样?任文职,官运亨通是一定的,实际才干就未必,家里当官的那自然从小熟悉如何操作,家里人告诫这是敲门砖,平民的话那就是一生的事,想起雍正王朝里被气倒的状元,真就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
文章插图
古代的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状元都是高智商的精英人士。放在今天,他们做律师、医生、工程师,都是没任何问题的。今天的官员选拔不是靠科举考试。如果拿高考的状元来说事,已经有人做过统计,好像也不都是出将入相。这从侧面反映了他们之间无正相关的关系,至少在过去的几十年如此。
文章插图
中国1300年的科举史,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从范进中举和阿Q正传就可以知道举人已然很难。难度这么大的百万举人,为其垫底的更大多数的炮灰读书人则应该以千万计数了。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只出了592个,这水平我们现代人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的。状元是皇帝亲自面试选拔出来的,也就是说状元们不但笔头了得,口头表达也应当是极其出众的,风度应该也属上乘。为其专业能力和风度打底的,不只是几本四书五经,也不只是光有智商。
文章插图
可见,状元是顶级智商、情商、自控力、知识面、眼界、思考力、外貌的集合体。你说,他们不顶级,谁顶级?所以古人形容状元是文曲星下凡,真不为过。达官显贵们皇榜之下拦状元郎,绝对是可以理解的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欢团|晨读 | 欢团圆子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eszter|妈妈每周带女儿摘野菜 并利用找到的食材做饭
- 鸡舍|可生食鸡蛋成消费"新宠",它真的安全卫生吗?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