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大都督府作战?( 二 )


明军在武臣被不断分权的同时 , 自身也开始出现严重问题 。
首先是明朝军事策略从整体上转为防御后 , 暴露出明军的基础军卫制 , 实际上并不适合防御蒙古的劫掠 。 首先军队被分散于一个个卫所;其次各军卫日常主要以屯田自养为主务“三分戍边 , 七分屯种” , 各卫所可战之兵并不多 。
【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大都督府作战?
文章图片
这就导致北虏突袭之下 , 明军无法有效地防御 , 因为没时间集结军队 。 防守数量不足永远是被动防御一方的硬伤 。 这也是明军沿边墙处处设防 , 但是实际上又处处都防守不住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另一方面卫所制度的崩坏 , 也让明军的战斗能力锐减 。 因为军卫屯田大量被侵占 , 无以为生的军卫士兵纷纷逃军 , 到了正统朝很多军卫实际在籍军士不足一半 。 除此之外 , 占役现象(朝廷、勋贵强役士兵服劳役)也越来越严重 。 行在五军都督府言:在京七十七卫 , 官军士校尉总旗二十五万三千八百 , 除屯田守城外 , 其十一万六千四百俱内府、各监局及在外差用 。 今各营操练仅五万六千 , 选用不敷 。 况今工部人匠数多 , 足任役使 , 乞将各监局役占官军退回各营操练 , 从之 。 《明英宗实录》
【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大都督府作战?】原本满编应有四十三万的七十七卫只剩二十五万 , 还因占役可参与操练的只有五万多人(也就是说紧急情况下只有五万多人可以出征) 。 军队被折腾成这样 , 战斗力还能剩下多少?所以正统十四年土木堡的惨败是必然的 。
土木堡惨败后 , 于谦被升任兵部尚书受命北京防御 。 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手头兵力不足 , 而是武臣不听指挥 。 提督三千营的沂城伯赵荣 , 觉得于谦这个文官没资格指挥军队并不服从于谦的命令 , 一直不赴营组织三千营的训练 。
这是明朝文武官员地位变迁的标志性事件 。 于谦上奏监国朱祁钰(此时还未登基)后 , 赵荣被论罪收押 , 朱祁钰还赋予了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职权 。 于谦也一跃成为开国以来实际权势最大的文臣 , “提督”日后也成为总督、巡抚们掌军必备的头衔 。
这次任命也标志这皇权开始通过文臣管理和指挥武将及军队 , 文臣的地位也跃居武人之上 。
北京保卫战后 , 鉴于京营各卫的残破和糜烂 , 于谦准备重编京军 。 于谦认为土木堡的惨败的一大原因是 , 明军分散于各军卫的编制 , 让军队日常管理、训练松懈;集结成大军后又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 难以组织、指挥形成合力 。
于谦最初的计划是将明军的主体编成由卫升级到营 , 每营编制两万人(相当于四个卫) , 各营从上到下设直管武臣负责日常军事训练和管理 。 后做了些调整 , 将各营满编人员降低到一万五千人 , 并增加了营属将官 。 总督军务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总兵官武清侯石亨等议选五军、神机、三千等营精锐 , 官军十五万 , 分为十营 , 每营置坐营都督一员 , 都指挥三员 , 把总都指挥十五员 , 指挥三十员 , 每队置管队官二员 , 有警分调剿贼 , 其余官军各委头目 , 于本营训练 , 守备京师 。
于谦的军改对提升京营战斗力的作用 , 这里就不赘述了 , 主要来看看对武臣地方的影响 。 首先由于扩编“营”的战斗能力相对于“卫”有了极大的提升 , 营官成为常职也让武将们对军队的掌控更为紧密 。 对于朝廷和皇帝而言 , 威胁性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一个营颠覆北京朝廷绰绰有余) 。
因此必然要加强对掌兵武臣的监管 , 既然是监管自然不能让武臣去监管 , 剩下就只有监军宦官和参赞军务的文臣了 。 而且为了预防武臣不轨 , 日常武臣只能负责训练和军纪管理 , 军队调遣、对军队将士的记功、奖赏、升迁等都是宦官和文臣的职权 , 这让武臣事实上成为了文官的下属 。
新组建的京营众武将都是于谦以兵部尚书提督京营的身份任命的 。 这也将明军的人事权从五军都督府转移到了兵部 , 五军都督府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被架空 。 虽然五军都督府还保有军卫内将官的任免权 , 但是明军的主力组成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军卫 , 已经是全新组织体系的京营了 。
可以说此时不管皇帝愿意还是不愿意 , 都得主要依靠文官来管理军队 。
【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大都督府作战?
文章图片
此后巡抚成为地方固定职务后 , 众巡抚也用这个模式将边军的人事权转移到了兵部 。 换句话说原军卫内的职务变成了没有实权的饭票 。 军队的人事权被文臣们把控后 , 武臣的地位就开始江河日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