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报|他为什么敢做?丨“埃隆·马斯克式”创新三部曲(下),脑机接口( 三 )


尽管马斯克在脑机接口上赚足“全球眼球” , 但在脑机接口这条路上 , 并非他一人在探索 , 某种意义上看 , 马斯克同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何晖光表示 。 人类对于脑机接口的探索迄今已经有了近100年的历史 。 1924年 , 德国精神科医生汉斯·贝格尔(HansBerger)发现了脑电波 , 人类意识的电子信号转换形式——脑电波 , 自此 , 西方学术界开始了针对BCI技术的研究 。 2012年巴西世界杯 , 身着机器战甲的截肢残疾者 , 凭借脑机接口和机械外骨骼开出了一球 。 2016年9月 , 斯坦福大学神经修复植入体实验室的研究者们往两只猴子大脑内植入了脑机接口 , 通过训练 , 其中一只猴子创造了新的大脑控制打字的记录——1分钟内打出了12个单词 , 即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 2019年7月 , 马斯克宣布已找到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利用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在脑部28平方毫米的面积上 , 植入96根直径只有4-6微米的“线” , 总共包含3072个电极 , 然后直接通过USB-C接口读取大脑信号 。 由此可见 ,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研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 向更高处的勇敢一跃 。 采访人员在采访时了解到 , 国内开始脑机融合研究相对较晚且侧重于非侵入式技术(EEG)的研究 ,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高上凯、高小榕团队 , 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脑机融合研究团队 , 研制出了能够用思维拨打电话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 , 目前是世界上脑机接口传输率排名前三位的研究组 。 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团队聚焦于大脑诱发脑电信息的生理机制 , 以及混合范式脑机接口系统的研发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脑机接口的核心技术视觉神经信息编解码方面所做的工作被MITTechnologyReview头条报道 , 称该成果为“脑-机接口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石” 。 李远清华南理工大学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目前国内脑机接口的研发还是以正常人为主要对象 , 没有充分考虑脑损伤残疾人的需求和特点 , 以及其与正常人在脑功能、脑信号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 余山表示 , 近年来国内外涌现了一些基于非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的新兴创业公司 。 比如利用可穿戴的脑电装置进行疲劳、注意等脑状态的监测 , 正在尝试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应用 。 比起植入式系统 , 非植入式脑机接口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 但是信号的精确度会受很大影响 , 这两类系统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有各自的优势 。 要真正实现人脑和AI的高速互连 , 需要高精度的信号通过极高带宽的信道传输 , 所以长远来看植入式的想象空间会更大 。 “国内也有不少企业进入了脑机接口产业 , 技术路线与国外类似 , 主要是基于可穿戴的非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 , 总体而言目前正处于技术与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市场开拓的阶段 。 ”余山说 。 陈烈进一步印证了余山的观点 , “目前有不少创业团队正在脑机接口这条赛道上进行探索 , 现在脑机接口的创业开始火了起来 。 ”5月25日 , 华米科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宣布 , 将共建“脑机智能联合实验室” 。 从介绍来看 , 联合实验室成立后 , 按计划将先后开展非侵入式和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 , 重点聚焦在情绪识别、睡眠健康、癫痫检测、脑语义解析等领域 , 以脑电信号为信息载体结合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展系列研究 , 突出脑机智能特色 。 双方将共同完成便携式非侵入式脑电采集原型系统、侵入式脑机接口实验 , 完成检测设备的软硬件系统的集成 , 以及动物模型的全脑应激响应相关神经环路的绘制等工作 。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全球 , 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展开关于“脑机接口”研究与创业 , 就像业内人士对采访人员所言 , 事实上在马斯克之前 ,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火箭或是脑机接口 , 每一个领域都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长久的探索和积累 , 但是马斯克总能让这个事业实现成功和商业化 , 其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 。敢于不断挑战人类极限、敢于克服苦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