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道关儿|探寻千年嘉应文化,在“一城两坊”间( 三 )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魂 , 历史是一个地方的根 。 今天我们走读老城 , 看不尽文风古韵、文采风流 。 如果饿了 , 可以随意找个路旁的小店 , 来一碗客家的腌面和三及第 , 或者是客家的肉丸;如果累了 , 也随时能在一座宅子 , 找张凳子 , 或者在屋檐下 , 看斑驳的阳光一寸一寸移动 , 看台藓慢慢长高 。
历史这道关儿|探寻千年嘉应文化,在“一城两坊”间
文章图片
黄仲容的故居醉经居 。 赖俊权摄
也许每一座文雅隽永字眼的古民居 , 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 红杏坊清代出了八名文武进士和数十名举人贡生 , 其中有“一里同科三进士”的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还有文武双全的武进士颜鸣皋、颜鸣汉兄弟 , 颜鸣皋官至福建台澎总兵、诰封武显将军;颜鸣汉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兼水师提督 , 诰封振威将军 。 颜氏兄弟还能文善诗 , 诗作在《国朝岭海诗钞》《梅水诗传》里流传至今 。
这里还有从乾隆四十四年起连续三年 , 叶蕴斋的孙子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参加乡试接连考中举人的“联科第”;还有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教育家 , 如梅州最后一批秀才之一梁伯聪和民国著名教育家梁浣春 。 梁伯聪擅长诗、书、画 , 遗著《梅县风土二百咏》 , 培养出林风眠、李金发、黄药眠等一批知名杰出人才 。
历史这道关儿|探寻千年嘉应文化,在“一城两坊”间
文章图片
红杏坊有清代著名私塾“活泉书室” , 是著名教育家孙波庵故居 , 建成于清嘉庆元年 , 距今210年 。 还有六朝黄屋 , 由黄氏开基始祖黄僚公于南宋末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兴建 , 其经历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科院院士梁伯强故居贻谷楼坐落黄泥墩 , 他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 。 朝议第坐落于西郊街道十甲尾 , 始建于19世纪末 , 由时任清朝驻葡萄牙马腰官(外交官)钟绍庭出资兴建 。 革命战争时期 , 红杏坊还培养出一批革命志士 , 有百福堂走出的中国工农红军首任参谋长朱云卿 , 拔俊杨屋的杨广存和敦睦堂的黄芸等都是著名的共产党烈士 。 值得一提的是 , “火神山”的设计大师、中国现代医院奠基人黄锡璆 , 祖屋就在红杏坊黄泥墩“都察院” , 我们在见证“中国速度”背后有“梅州力量” 。
红杏坊有约1500年历史的大觉寺 , 这是梅州最早建造的寺庙之一 , 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旧时有山川亭 , 每年农历二、八月在坛内祭祀“风雨雷电”“山川”“城隍”之神 。 有曾井 , 为五代南汉程乡县令曾芳所凿 , 井旁有明永乐元年知县郑懋中构筑的曾公祠和碑记 。 据载 , 南宋初 , 本地瘟疫流行 , 曾芳以袋盛药置井中 , 病者汲饮井水而愈;宋朝狄青南征 , 士兵患瘟疫 , 汲饮此井水病亦愈 。 井至今完好 , 深约三丈 , 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一座古城记忆老家
走读历史 ,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 认识邂逅老城故事中的人和事 。
查《程乡县志》 , 坊表俗称牌坊或牌楼 , 是中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物 , 大都以青石为之 , 古色古香 , 表其人 , 表其事 , 昭示天下后世 。 旧时梅城的坊表有不少 , 有德泽坊、五马坊、登云坊、凌云坊、文魁坊、绣衣坊、纶音宠锡坊等 , 如果讲到影响力 , 攀桂坊和红杏坊尤为突出 。
从攀桂坊到红杏坊中间相连的地方 , 就是梅州曾经的古城 , 古时城内为官员办公起居之所 , 城外才是老百姓的天地 , 老梅城内 , 有三山、七海、一坵田 。
纵观梅城的地理环境 , 也符合古人修筑城池的要求 。 古梅城位于梅江与程江交汇处的北岸金山顶高地 , 五里亭再往北就是重叠的丘陵山地了 , 这山与水和人居环境相吻合 。 老梅城范围不大 , 有5座城门 , 东至水巷 , 东门塘在城外 , 西门在仲元西路中段西箭角 。 南门有两个 , 上南门和下南门西临程江河 , 北门在元城路北端杨屋附近 。 城内有六十个姓氏祠堂 。 旧时有九李、十三钟的说法 , 就是说李姓有九个祠堂 。 而钟姓的祠堂竟有十三个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