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今古|这是一碗“毒鸡汤”,《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细读才知道( 二 )


但是婚姻对于两人来说更是遥远 ,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 崔莺莺是相国之女 , 可以说是们名门 , 而张生虽然也是尚书之后 , 但此时却还是一名没有功名且穷困潦倒的书生 , 要想跟崔莺莺结亲几乎是没有可能 。 况且古人结婚步骤繁多 , 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等六个步骤 , 对于穷困的张生和已经许配给郑恒的崔莺莺更是难如登天 。
文通今古|这是一碗“毒鸡汤”,《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细读才知道
文章图片
作者在此处安排孙飞虎抢亲的情节为张生后来与崔莺莺结亲做铺垫 , 乃是创造一个非正常的环境 , 借此突破正常的礼法限制 , 事急从权 , 也便就顾不得双方家世与崔莺莺已许配郑恒的事实了 。 从这里来看 , 作者是承认礼法的 , 不过是自己设下了一个可以绕过礼法从而让二人结合的圈套 。 这样的情节只能出现在戏剧当中 , 现实当中是极小可能出现的 , 若张生与崔莺莺果真是现实当中的一对男女 , 他们的缘分恐怕是要止步于普救寺了 , 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两相分离 。 天选之子—说考就考的状元
除了礼法以外 , 摆在张生与崔莺莺面前的另一道障碍就是已经与崔莺莺订婚的郑恒 。 在古代 , 已经与对方订婚但是却悔婚的人家 , 尤其是女方 , 不仅要受道德上的谴责 , 而且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 《唐律疏议卷第十三·户婚》中有"(女方悔婚)杖六十,婚如约"的规定 , 元代也有类似的规定:"悔(婚)者,笞三十七;更许他人者,笞四十七;已成婚者,五十七""女归前夫" 。
文通今古|这是一碗“毒鸡汤”,《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细读才知道
文章图片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 , 再加上老夫人对张生出身的不满 , 老太太不得不在张生救过她们一家这个客观事实与现实的种种矛盾之间做出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式 , 即让张生考取功名 。 唐代的科举难度极大 , 一次取士仅寥寥几人 , 而元代更是常年不开科举 , 难度更是大 , 所以 , 无论这一做法的背景是唐代或是元代 , 其难度都是极大的 。
【文通今古|这是一碗“毒鸡汤”,《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细读才知道】对于老夫人来说 , 她本不中意张生 , 而科举难度大 , 张生大概率考不取功名 , 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莺莺继续许配给郑恒了 。 假如张生有幸得中进士 , 取了功名 , 那么将莺莺许给张生也无不可 , 倒是全了张生救她们的恩德了 , 郑恒的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 。
作者为了"满足"老太太的"盘算" , 便正巧让张生得个状元 , 这也是在现实当中极小概率会出现的 。 正当观众们觉得张生与崔莺莺终于能修成正果的时候 , 最后一个障碍郑恒出现了 。 郑恒向老太太编造谎言 , 说张生已经"奉旨成亲" , 而老太太如此轻易地便就信了他的谎话 , 其实也与她潜意识中的"不敢悔婚"之观念有关 。
文通今古|这是一碗“毒鸡汤”,《西厢记》是才子佳人的故事?细读才知道
文章图片
但是 , 男主永远是要有主角光环的 , 作者既要圆满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 , 又要在礼法允许的框架之下消除掉郑恒的阻碍作用 , 所以就只能在郑恒身上做文章 。 作者先是说郑恒本来被叫去帮忙处理相国之后事 , 但是却晚到了 , 说明他责任意识不强 。 再后来写他向老夫人编谎话 , 意在表现他人品之低下 , 并非观众理想当中的配得上崔莺莺的"正人君子" 。 再后来在张生与其对质和杜确的威势之下 , 他只能羞愧自杀 。 虽然这一情节略显突兀 , 但是也算是彻底清除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符合礼法的婚姻"的障碍 。 结语—"大团圆"结局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可以说 , 戏剧中的整个情节结构可以说都是在礼法框架之下的 , 张崔二人之间的爱情也好 , 老夫人的决定也好 , 都是符合礼法的 , 几乎没有什么瑕疵 。 二人在面对老太太的决定时也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反驳 , 这本身就是具有悲剧性的 。
其次 , 对整个故事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情节如孙飞虎抢亲、张生中状元等都是极其巧合的 , 正是因为其在现实生活当中出现概率之小才更凸显其悲剧性 。 估计时人观看此剧后的感想都会是"世间哪有此等巧事 , 男女婚姻仍需'父母之命'也" 。 说什么"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这恐怕是对戏剧本身极其浅显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