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太阳一路向北|气势雄伟的雍熙北伐为何惨淡收场?原因有这几点

雍熙北伐是指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为收复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 , 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 。
追着太阳一路向北|气势雄伟的雍熙北伐为何惨淡收场?原因有这几点
文章图片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 , 派三路大军北伐 。 最初 , 三路大军进军顺利 , 收复了不少失地 。 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 , 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 , 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 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失误 , 且怯阵先退 , 致使断后的杨业陷入重围 。 杨业一部孤军奋战 , 最后负伤被俘 , 绝食三日 , 壮烈牺牲 。
雍熙北伐 , 是宋辽战争过程中宋对辽的第二次战略进攻 。 这次战略进攻的成败 , 不仅在军事上对宋辽双方态势产生重大变化 , 而且对宋的内政 , 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此战的失利 , 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 , 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 。 直到澶渊之盟的签订 , 宋辽大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
总的来说辽朝大胜 , 宋军东西路军皆败 , 杨业被俘 , 杨延玉战死损失惨重 , 此一战后宋军无力组织大型北进战略行动 , 使其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
这下我们来看一下双方当时的历史背景 。
辽朝方面
983年(太平兴国七年)五月 , 辽景宗又亲征 , 率大军南侵 。 此次辽军又在满城遇败 , 守太尉希达里也在战中乱箭被射死 , 多亏耶律斜轸率部兵左突右驰 , 才避免了辽军更大的损失 。 未得便宜又丧师 , 辽景宗郁郁回军 。 同年秋 , 辽景宗在六州游猎途中忽得崩疾 , 不治而亡 , 年三十五 。
闻知景宗皇帝崩逝 , 时任辽朝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不俟召 , 率其亲属赴行帐" , 皇后萧绰见到韩德让 , 心中顿安 。 很快 , 耶律斜轸也奔召 , 二人帮助萧皇后易置大臣 , 拥立辽景宗长子梁王耶律隆绪继位 , 是为辽圣宗 。 耶律降绪当时才十二岁 , 凡事皆由萧太后与韩德让、耶律斜轸做主 。
萧太后初秉国权 , 也七上八下心不宁 , 向大臣泣言:"母寡子弱 , 族属雄壮(指契丹皇族势力) , 辽防未靖(宋军威胁) , 我可怎么办呢!"韩德让、耶律斜轸忙跪前表忠心 , "信任臣等 , 何虑之有!"
宋朝方面
宋太宗在统治内部逐步稳定 , 文治方面又编成《太平御览》 , 就差武功来洗刷昔日高梁河之战之耻了 。 伐辽之前 , 宋太宗还遣使去渤海和高丽 , 约两地头领 , 宋太宗赵光义共同夹击辽国 , 但均无结果 。 高丽不必讲 ,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 , 就被打得向辽朝割地求和 , 一直贡赋不断 。 渤海国于公元698年建国 , 全盛时有五京、十六府 , 号称"海东盛国" , 但于926年被耶律阿保机消灭 , 并以其地封其长子耶律倍 , 建东丹国 , 为辽朝附庸 。 由于多受辽朝贵族猜防 , 渤海人多次起兵造反 , 均被镇压 。 但是除东丹王耶律倍之妃是渤海大氏家族以外 , 辽景宗、辽圣宗都曾取大氏为妃 , 可以猜想 , 当时的渤海残余势力不会死心塌地和宋朝联合 。 所以 , 虽有"三人渤海当一虎"的勇猛 , 虽然他们对辽朝怀有破国杀主之恨 , 要他们和远隔迢迢的宋朝联合 , 实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
追着太阳一路向北|气势雄伟的雍熙北伐为何惨淡收场?原因有这几点
文章图片
原因:
(一):宋军东线的曹彬 , 米信集团过于冒进 , 战线拉至过长 , 被耶律休哥迂回切断粮道 , 东路军直接败退 , 导致整个战线的彻底崩溃 , 此为宋军失败的直接原因
(二):从战术上说 , 宋军长于防御战 , 集团战 , 而辽军的骑兵明显优于宋军 , 而辽又属于内线作战 , 在兵力调动 , 运用的速度上都远超宋军 , 于此则决定宋军北伐难以成功
(三):从双方的领导阶层来说 , 宋太宗与宋太祖赵匡胤相比 , 至少在军事指挥这一层上颇有不如 , 而且以文人用兵事一举亦严重削弱宋军国力;而辽当时由萧太后萧淖力行汉化 , 迅速提升国力 , 重用耶律休哥 , 耶律斜轸 , 足以证明辽国在中央指挥上略胜一筹